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世纪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揭秘(图)

2003年04月01日 16:16


中国维和部队



与亲人依依惜别 王迪 摄


  中新网4月1日电 据辽沈晚报消息,昨日(3月31日)上午,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8名先遣队员从沈阳桃仙机场出发飞抵北京,将在4月1日从北京出发,前往刚果(金)。

  今天的科技日报载文,披露了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官兵的传奇故事。

  ——中国新世纪首次参加维和

  60余台大型机械装备,17类2300余种近40个集装箱的物资器材,分布在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最远的有2000多公里。平时接装至少需要1个月,而这次仅用了7天时间。官兵平均年龄27.8岁。

  初春的燕山,桃红柳绿。逶迤的长城脚下,整齐的营房鳞次栉比。中国赴刚维和工兵连官兵头戴蓝色贝雷帽、颈系蓝色围巾、两臂分别佩戴中国国徽和联合国会徽臂章,足登“双鹿”陆战靴,沐浴着温煦的阳光,精神抖擞,列队待命出发。

  ——联合国把目光投向中国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年来,一直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方特别是主要大国均将参加维和行动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国,自1992年参加赴柬维和行动后,再没有向国外派部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世界在看着中国,在热切地企盼着中国。

  2002年1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45号决议,决定扩大联刚特派团(MONUC)职能,加强第三阶段部署,重点监督外国军队从刚撤离并对武装团伙实行解甲和重返社会(DDRRR)。在1445号决议通过前,秘书长安南和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格诺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透露:联合国考虑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及中国军人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准备邀请中国工兵参与联合国驻刚果(金)维持和平行动。

  不久,格诺先生越过大洋彼岸走进了中国军营,实地考察维和待命部队——解放军总参某工程兵旅的训练成果、工程装备、营区设施和官兵素质。在演示现场,这个旅官兵进行了机械推、挖、装、平、压和探、排、扫雷表演。推土机手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在眼睛看不到地上彩色砖头的情况下,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凭着过硬的技术,推砖自如——一块,两块……,分毫不差。见此情景,格诺禁不住站起身激动地鼓掌。他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中国军人的优秀素质、精良的装备以及过硬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合国希望和中国军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格诺回到联合国后没多久,英国惠特利将军、联合国维和部斯达特中校相继到这个工程兵旅进行考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12月6日,联合国通过外交途径,正式函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要求中国派遣1个工兵连和1所二级医院参加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第三阶段部署。12月9日,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组建工作拉开序幕。

  ——人员装备7天全部到位

  中国维和工兵连所在的解放军总参某工程兵旅创建于1948年,先后在平津战役、西北剿匪、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1992年和1993年,组建中国工程兵大队两次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维和工兵连是去年12月由解放军总参某工程兵旅负责组建的。从接到命令到集结完毕,人员仅用两天时间——175名官兵全部到位。“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使维和装备和物资器材及时到位,军地有关部门紧急启动了“A级”铁路输送方案,60余台大型机械装备,17类2300余种近40个集装箱的物资器材,分布在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最远的有2000多公里。平时接装至少需要1个月,而这次仅用了7天时间,就全部安全顺利运抵工兵连营区。

  维和工兵连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展开了临战训练。针对任务区的地理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围绕提高生存能力、自卫能力、输送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工程作业能力等“五种能力”做好准备工作。教育的内容也是全新的,《联合国宪章》和停战协定的内容已排列有序地镌刻在官兵们的脑海里,外事政策、中国军纪律和刚果(金)国情的教育也早已成为官兵的尺子和镜子。每一个军官和士兵的胸中,都有一个世界。一位驻华武官用英语问一级士官王广岭:“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曾先后有几百名官兵在执行任务中伤亡,你对此是怎么想的?”“能参加这样的行动,是我的幸运。我要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充分展现我军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不怕流血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王广岭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自豪感溢于言表。

  ——官兵平均年龄27.8岁

  经过严格筛选,175名官兵走进了这个光荣的连队。他们平均年龄27.8岁,最大的43岁,最小的只有19岁;10人有出国经历,7人参加过赴柬维和行动,1人曾在刚果(金)担任过军事观察员。一份资料显示,有38名干部和士官推迟婚期,有11名“新爸爸”和“准爸爸”撇妻舍子,有17名官兵亲人患病不能照顾,有21名一级士官和上等兵暂时放弃考学机会,有15名干部和士官来队家属悄悄提前离队……每个人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张顺友,两次赴柬维和机会擦肩而过。面临退伍时没想到幸运地搭上了军旅生涯的“末班车”——

  支援分队三级士官张顺友是1992年底入的伍。

  当时部队第二批赴柬维和的人员名单早已定下,这就意味着他一下子失去了两次参加维和的机会。第一批维和官兵归来,还是新兵的他在迎接队伍欢腾的锣鼓声中拍红了掌心。班长一眼看透了他的心思:“还有机会呢,等着吧。”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0年。2002年底,面临退伍的张顺友没想到自己竟然又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圆了期待已久的“维和梦”。

  罗一帆,两枚联合国维和勋章见证他的实力,丰富的维和经历使他无愧于连队的“向导”——

  在中国军两次赴柬维和史上,罗一帆以509天的“大满贯”记录,成为8名拥有两枚联合国维和勋章的人之一。

  10年前赴柬维和时,罗一帆还是名仓库保管员。1992年底完成任务的第一批维和官兵中,仅有8名军人继续参加了第二批部队,罗一帆就是其中之一,并成为仓库代理主任,负责油料供应、机械配件采购工作。

  10年后的今天,当年8名殊荣获得者中,惟有罗一帆加入了远赴非洲的队伍。与10年前不同的是,当年“自管自”的毛头小伙儿这次成了维和连建筑分队50名官兵的“头儿”。

  罗一帆明白,此次维和与前两次相比,无论国情军情社情民情疫情,还是自己担负的角色都有了很大变化。许多官兵都是第一次参加维和,对维和行动的困难和危险性认识不足。作为一名老兵,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经验传授给他们,保证他们安全出去,平安回来。肩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但他不怕。他一边抓紧时间充实自己,一边紧锣密鼓地按照上级要求起草《维和工兵连行政管理规定》、《维和装备管理规定》、《应急自卫方案》。珍藏多年的相册、赴柬录像带,甚至当年记下的509篇日记都成了他教育课上的好资料。

  很快,以罗一帆为主起草的《特殊情况处理50个怎么办?》成了官兵的“掌中宝”。

  “忠于祖国,不辱使命;赴刚维和,再立新功。”罗一帆的话代表了全连官兵的心声。

  付清礼,三次为联合国官员成功进行推土机作业表演,熟练操作十几种工程机械——

  二级士官付清礼是怀揣着“红旗操作手”证书,走上建筑分队三班班长岗位的。

  7年前,付清礼一到机械连就对推土机这个又笨又重的“铁家伙”产生了兴趣,整天摆弄操纵杆,练习机械的转向、挡位、油门等控制技巧,熟悉保养、维修的方法步骤。很快,付清礼成了同年度兵中第一个掌握推土机专业技术的操作手。

  2000年春节探家,付清礼跟认识不久的女朋友“吹”起了他的推土机,没想到女友一脸不屑:“嗤,开个推土机就这么自豪,看人家给领导开小车的,那才叫有出息……”

  开小车的有出息你嫁开小车的去吧!付清礼把女友的轻视和傲慢甩在身后,依旧“侍弄”起了他的推土机。几年下来,他不仅成了推土机专业的行家,还对挖掘机、装载机、平路机等十几种机械装备的操作和维修技术摸了个门儿清。“机械操作三级证书”拿到了手,“优秀士兵”和“红旗操作手”等荣誉也接踵而来。

  付清礼脱颖而出。去年8月20日,他有幸为联合国副秘书长格诺先生表演。那天,成竹在胸的付清礼,坐在推土机高高的驾驶室里,在眼睛看不到地上彩色砖头的情况下,按照助手手中的旗语,凭着娴熟的技术,推砖自如——一块,两块……分毫不差。

  格诺先生禁不住站起身来,为付清礼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并翘起大拇指说:“Verygood!”随后,他又为两批联合国官员进行了成功表演。

  “一专多能”的付清礼成了“新闻人物”,并因此走进了光荣的维和连。

  张华生,报到这天,儿子呱呱坠地。一个电话,寄托一份情;一张照片,捎上一份爱——

  对于支援分队一班班长张华生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带上儿子的照片去维和。

  去年12月22日,张华生“双喜临门”:他如愿加入了维和队伍,妻子在江苏老家为他生下了个胖儿子。妻子打电话来,让他给儿子起个名字。维和连的战友们一琢磨:“小家伙与维和连同一天诞生,干脆就叫‘维和’吧。”

  出发前,张华生收到了妻子寄来的特快专递。相片上,小“维和”在妈妈的怀抱里幸福而乖巧。当晚,他给妻子回了信:“带好我们的儿子,让他快快长大。等我回来,他就会叫‘爸爸’了。”

  2003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上将等总参首长亲切看望了维和工兵连官兵。凝望着这支刚刚组建的赴刚果(金)维和连队,将军感慨万千,如同送别远涉重洋的子女,目光里充满着期待。他说:“希望大家不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不辱使命,恪尽职守,严守纪律,听从指挥,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贡献,为祖国和人民争取更大荣誉。”(庆浩 孙慧 涂学能 唐先武)


 
编辑:赵建

相关报道:坚强与柔情的蓝盔女兵:走近中国首批维和女军人 (2003-03-12 10:30:19)
          图: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参观雷锋博物馆 (2003-02-25 16:23:31)
          中国自主研制的九种卫勤装备将参与维和行动 (2003-02-18 09:33:01)
          精干、自信、博识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维和部队 (2003-02-17 09:13:2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