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和一群“初中生”看了部美国原版片———《007》,众同学英语甚是了得,影厅里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可我笑不出来。
我想,如果在一周前,我也会跟着他们大笑。可现在的我发现了过去没有注意的情节。个人英雄主义的邦德先生,在人家的领土上打枪、开飞机、炸仓库、毁房屋,与当地的军人发生冲突。我不能再为智勇双全和精彩有趣拍手叫好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们习惯性地接受各种有趣的文化,我们得到娱乐也得到智慧。可为什么会忘记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呢?如果邦德冲撞的是中国的街道,打伤的是自己的朋友、邻居或者亲人,我们还会那么高兴吗?可如果没有伊拉克战争的惨烈,没有受伤儿童哀伤的眼神和女人们无望的哭泣,我绝不会想到这些。
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因为邦德是英勇的、是强大的、是精明的,他的所作所为就都是正义的理所当然的。因为美国有好莱坞有世界影城,所以它的思想文化就能够理直气壮地编造演绎诠释。
其实我看到的是另一种逻辑。战斗打响以后,伊拉克的侨民从约旦、土耳其、沙特回到祖国,要用鲜血保卫家园。谁都知道伊拉克在十几年的限制与核查之后,贫困、饥饿、没有医疗条件,没有象样的防空能力反击能力。它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很糟糕,是独裁强权是流氓。
但轰炸到现在死了80多人以后,据报道只有14个难民离开家园。这种零星地离开和成群的涌入传达了好莱坞文化没法表达的东西。它不能使人发笑,只能让人血脉贲张。我想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美国人有他们的“自由之歌”,中国人在艰苦的时候也会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伊拉克人在此时心底一定回荡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爱国之声。
伊拉克也是文明古国。有丰富的物产,是椰枣之乡,石油储量世界第二;有肥沃的土地两河平原;有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和楔形文字,它的子孙一定会像所有人一样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伊拉克在阿拉伯文中是“血管”的意思。血管里流淌的是不屈的血液。
但伊拉克没有邦德,没有大笔的钞票,没有影响世界股市的力量,支持他们的人少而又少。估计不久之后,好莱坞就会生产出几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描写英勇的美国人,描写战争的惨烈和伊拉克守军的不堪一击与萨达姆的流氓嘴脸。他们不仅是现实中的失败者,还会是文化中的悲剧角色甚至丑角。
项羽也没有因为他兵败乌江被历史遗忘,也没有因为自刎而让天下笑。强势文化的垄断只能是一时的。不管战争的结局怎样,一个民族誓死抵抗,在外敌兵临城下的时候求死而战,都是特别英雄主义的情节。即使有一天邦德不为人知了,这种情节都不可能失传。化身就是化身,而精神会永存。历史一定会证明伊拉克人的英勇与抗争,就像汉谟拉比法典一样留给未来。那些发笑的初中生一定会像我一样领悟到除了邦德以外,有更了不起的英雄。
来源:青年时讯 作者: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