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九日电 题:经济透视: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中国国土资源部日前制订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下发全国。国土资源部说,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国家加强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宏观调控,制定并实施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等配套政策;逐步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探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开展了资源调查评价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了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补充了耕地数量,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
一九九七至二000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全国累计补充耕地八十四点九三万公顷(一千二百七十四万亩),平均每年二十一点二三万公顷(三百一十八万亩)。二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
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耕地生产能力。
结合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广泛实施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土地质量,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优化了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经济效益明显;扩大了就业空间,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国土资源部说,目前,中国有组织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开发、轻整理和复垦”、“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少土地开发整理专项法规,规范化管理还不够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化产业化有待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