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三月十八日电 题:戒毒需要公众宽厚的肩膀
中新社记者 陈静
如果说吸食毒品是走进了魔鬼的世界,那么走出这个恐怖的世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戒毒所中走出来只不过是迈出了最初的一小步,等待戒毒者的是更大的挑战。
多年从事戒毒工作的人们对戒毒的艰辛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知道戒毒者面临的不仅是个体身心和意志力的考验,社会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命运。这些和吸毒人员长期相处的警官们常常慨叹社会对重返清净世界的人们的冷淡与抗拒。
一日吸毒,终生难断。对毒品有着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这个道理。事实上,依靠药物从生理上断掉毒品并不困难,而从心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却不那么容易。刚刚摆脱毒品麻痹的人们的精神是脆弱和敏感的,面对小小的挫折,他们往往表现出巨大的无助,如果没有一个更坚实的依靠,他们永远不会忘情于毒品。所以,和毒品说再见,不仅需要本人坚强的意志力,也需要周遭人们的宽容与关爱。
在戒毒人群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止一次进出戒毒所。复吸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痼疾。导致复吸的原因多样。据调查,家人和亲友的偏见、社会的歧视给曾被毒品侵蚀而扭曲的人性带来更大的伤害,在难以排解的苦闷和对未来绝望的境况下重新吸毒几率最高。
作为中国记者考察云南禁毒采访团的一员,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毒品复吸情况远比想像中复杂。在昆明强制戒毒所,记者采访了一名二十八岁的女子——小保。她和多数吸毒、戒毒、又吸毒者的心路历程相似,人性的脆弱和世情的冷漠共同构筑了她令人叹息和同情的过去。而将来,也同样让她自己和生活在正常世界的人们缺乏信心。
二十岁那年,小保在朋友的劝说下吸毒了。父母看到女儿的境遇十分痛心,曾经试图寻找各种方法为小保戒毒。二000年,小保被父母送进了昆明强制戒毒所。三个月的封闭生活,小保第一次断毒了。她说,那时,她对自己将来的生活又有了憧憬。
可是,重新踏上社会的时候,她却发现,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自己身边的亲戚和朋友似乎总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她,并且指指点点,好象她是一个反面教材。成了惊弓之鸟的爸爸妈妈常常无端怀疑她又去吸毒。哪怕她只是出去逛商场,回家也要被盘问半天。她明白了,因为曾经吸毒,就要一辈子背着吸毒的名声。原本经营很好的生意,由于几年的荒疏,也不知如何再次拾起。她觉得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于是在毒友的诱惑下,她又开始吸毒了。这一次,年岁已大的父母不忍心再次亲自送她进戒毒所,只好打电话报警。二00三年初的一天,小保走出家门就被警察拘捕了,又一次被送进了戒毒所。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小保说,昔日朋友,有的死于吸毒,有的因吸毒而偷、抢,走进了监狱。这些令她觉得恐怖。她告诉记者,她出去后再也不想碰毒品了。可是她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矛盾的心理。
对曾经误入歧途,而渴望新生的戒毒者来说,用有效药物脱毒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和常人一样的社会环境,一种平等对待。所谓终生难断毒品,并不绝对。正如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同一位多年从事戒毒工作的警官发出的呼唤那样,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接纳,等待戒毒者的只能是再次拥抱毒品。坚强的意志加上社会的关怀,戒毒者最终才能重新回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