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7日电 2003年春节前后,宁城老窖、湘酒鬼等白酒上市公司发布预亏公告,它们纷纷把亏损的矛头指向“税负增加”。就在此时,一则关于“白酒消费税可能进行修改”的消息传出,在业内引起轰动。该消息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六部委正在紧急研究,准备修改白酒消费税。”寥寥数语,对于负担沉重的白酒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众多企业翘首期待着。
中国经营报报道,实际上,关于这则消息,业内不少人抱怀疑态度。“从各方面的消息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现行税制调整的可能性不太。”一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董秘说。
而且,不少媒体试图了解更多细节时也发现,这是一条“不知来自哪里”的消息。一家酒类专业媒体已经将其列为2003年白酒行业一大悬疑。
悬疑从何而来?轰动因何而起?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与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取得了联系。这位人士表示,白酒消费税“进行修改”一说纯属空穴来风。他们从没打算过要对白酒消费税进行修改。他同时表示,不能把白酒企业的业绩下滑完全归结于税收政策,应该从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等综合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
记者还找到了国家财政部相关部门的一位知情人士。这位人士曾参与2001年白酒消费税政策的制定工作,对白酒消费税的制定背景有相当的了解。他也表示,自己从没听说“六部委要修改消费税”之事。
但是,这个传言却是不胫而走。它不仅被各大媒体转载,也在网上掀起讨论的热潮,并被不少分析师在报告中直接引用。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传言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因为它说出了人们内心的期待。
据了解,自2001年5月起,国家税务部门开始对白酒进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对于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按出厂价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之外,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另外,取消那些以“外购酒”(酒厂从外部购买的食用酒精等原料)进行勾兑生产的企业的“抵扣政策”,纳税时不再扣除其购进酒时已纳的消费税。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2001年全国白酒行业利润下降6.6%,仅为40.4亿元。全国约50%的白酒生产企业发生亏损,大多数上市公司业绩下滑,部分甚至出现亏损。
从14家酒业上市公司的情况看,2002年前三季度,这14家公司净利润总额为94887万元,仅为上年全年178605万元的53%。除贵州茅台的净利润有10.8%的增长外,其余公司由于中低档白酒产品所占比例较大,几乎全部下降。
宜宾五粮液(000858.SZ)2002年报称,2002年度公司净利润为6.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42%。业绩下滑的原因,该公司认为是,市场竞争激烈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
宁城老窖(600159.SH)2002年三季度报告称,自2001年至2002年第三季度,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数额逐步增大。
湘酒鬼(000799.SZ)则表示,公司预计2002年度经营业绩将发生较大亏损。
沱牌曲酒(600702.SH)预计,2002年度该公司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
偷税漏税扭曲政策本意,“受益者”反成“受害者”
在酿酒工业行业协会的“十五”规划中,白酒是惟一以减产为目标的酒种,这明确表明了国家对白酒业的态度。
在白酒行业发展的高峰期1996年前后,我国白酒的年产量曾达到801万吨。但是,蜂拥而上的局面也为整个行业埋下了隐患。各地小酒厂林立,使得白酒行业总体呈现规模小、数量多、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市场营销混乱的局面。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国家针对白酒业在生产、销售中的混乱局面开始引导和整顿。逐步引导白酒企业由生产白酒向生产啤酒、果酒转变,由生产高度酒向生产低度酒转变,由生产低档酒向生产高档酒转变。与此同时,国家辅之以税收政策调整,通过税收杠杆,遏制小酒厂的泛滥,提高白酒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减少粮食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的集中度,达到“扶大限小、扶优限劣”的目的。
国家出台从量税政策,主要目的是遏制小酒厂的泛滥,提高白酒产品的质量档次,减少粮食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的集中度,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与国家政策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消费税调整之后,正规的大型酒厂受到了严重打击,而小酒厂反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谈到这种情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白酒上市公司董秘愤愤地说:“我们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前一些小酒厂与我们某种低档酒的价格基本相同,但后来加征从量税后,小酒厂交税并不像我们这样严格,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有了价格优势,我们的低档酒市场份额正在逐渐缩减。”
业内人士表示,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仍然是地方主义保护下的税收不平衡———上市公司及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按照国家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它们因不堪重负而放弃的低档酒市场,被大量偷税、漏税的小酒厂轻松填补了。
而来自食品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白酒类税收增长的5.8亿元中,产量只占全国13.7%的四川和贵州贡献了5.6亿元,其他28个省市只增长了2000万元。概括起来看,全国白酒行业一年偷漏税款在100亿元以上。
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全国各级税务部门对白酒行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同时集中对山西、山东、四川、河南等4个重点地区白酒行业进行了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重点检查,共计检查4100户企业,查出涉嫌偷避税11.69亿元。
白酒业现行税制不会修改解决问题将从加强监管入手
虽然目前白酒企业普遍认为白酒的消费税过高,并呼吁适当降低,但从国家的产业政策来看,烟、酒作为限制性消费产品,有关人士非常肯定地表示,近期国家不会对现行的白酒消费税进行修改。而且,有关人士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白酒消费税水平并不是很高。
国家财政部那位曾经参与过政策制定的人士同样也参与了去年对白酒行业的检查。他表示,从去年检查的情况看,税收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确实与最初政策制定的初衷有所偏差,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这一情况。
在去年的检查中,有关部门还发现,部分白酒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仍比较混乱,白酒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避税的问题较为普遍。常见的手段是,白酒生产企业专门成立一个销售公司,把酒以低价卖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以较高的价格售出,通过这种差价企业就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此外,由于一些小酒厂是地方的支柱企业,与地方存在一定的联系,对小酒厂的税收征缴也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这位人士表示,国家财政部门已将白酒行业作为今年的研究重点,并着手研究解决的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修改现行白酒消费税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是加大征管力度,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特别是针对目前一些企业的避税行为,国家不会听之任之。
据了解,为适应税收政策调整后的市场变化,不少大型白酒企业纷纷压缩了低档白酒的产量,尽可能地加大高档酒类的生产。
比如,自2003年春节后,宜宾五粮液(000858)提高了五粮液的出厂价格。五粮液系列酒今后将以高中价位产品为主,逐步减少低价位产品的生产。“原则上不再开发新品牌;对一些开发不力、特别是销售额达不到标准的新品牌将限期整改;对一些目标市场不准、推广和经营能力不足、销量小的品牌也将忍痛割爱,限期收回品牌,终止总经销协议”。在2003年,五粮液将砍掉旗下38个“品牌”,重点培育10个“名牌”。
但由于高档酒的生产成本较高、投入较大,一些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积极进行重组,以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支持。日前,宁城老窖(600159.SH)发布公告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宁城县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北京鹏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国有股转让及托管协议书。宁城县国资局将向鹏泰投资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国家股21699.39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1.1%,以经审计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值为双方股权的转让价格;与此同时,将拟转让的公司国有股21699.3936万股全部委托给鹏泰投资经营管理。同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全部进行了更换。宁城老窖董事会秘书表示,公司重组后,还将把酒类的生产与经营作为今后的主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