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从可爱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对电影手拿“屠刀”的人,就像我每次都爱看马来西亚电检部门对电影的审查,他们对电影删减的看法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影评。比如他们禁止《夜魔侠》在本国播放的原因,是因为影片中主角“在白天是个律师、晚上却横行滥杀”,并且鼓励年轻人“对一个魔鬼的名字进行英雄崇拜”。由此类推,他们可以因为“教犯人越狱”而禁播《肖申克的救赎》;甚至还能让已经拍好的《无间道》为了喜欢“大团圆”的马来西亚人民专门做一个“马来西亚版”。
大多数人将《米》的公映认为是中国电检部门的进步,但对中国电影而言,突破只有特例没有群体。1986年的《芙蓉镇》出现了中国影史上的第一次长吻————4分23秒,但我没有看到几部电影的接吻超过这个时间。1988年的《寡妇村》是第一部打出“少儿不宜”的电影,但从此以后这个“少儿不宜”只是非法录像厅招徕生意的必备宣传词。
电影分级针对的是两种电影,一种是引进电影的分级,一种是自制电影的分级。前者已经分好了级,要求你做的只是像《灰姑娘》一样把蚕豆和豌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只要灰姑娘不心猿意马地想去参加舞会,就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关键的问题在于后者,这就像让灰姑娘按照豌豆的样子种豌豆,按照蚕豆的样子种蚕豆,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了。
如果中国的电影审查机构真想在中国实行电影分级,那么第一步应该是像灰姑娘一样老老实实地将蚕豆和豌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不是将蚕豆和豌豆全倒在窗户外,用“黄色”代表“分级”,用“合家欢”来规范电影,去买成色不齐的红豆。那么,在中国每年20部的引进片名额中,究竟会花多少比例来引进“分级”电影?而在几乎没有国外分级电影引进的情况下,中国导演又有几个敢去拍摄一部连分级放映厅都没有的电影?在不存在分级问题的电影都无法正常上映的情况下,中国导演真的有信心去拍那些打擦边球的电影?
事情就这么简单,分类垃圾箱很多城市都有,问题是,你应该教路人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不是路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