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一“静”让身处貌似平静的巴格达城里的记者感到隐隐的不安:“动”,指的是俄罗斯开始大规模撤离驻伊工作人员,并要求驻巴格达的所有俄外交官进入待命状态;“静”,指的是不论是巴格达城里,还是从巴格达到科威特、驱车600多公里都看不到更多的战争准备迹象。
家属急撤巴格达外交官开始待命
2月28日,记者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由于美国很快将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俄罗斯驻巴格达外交官家属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已在政府建议下撤出伊拉克。俄驻巴格达大使馆发言人28日在接受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电话采访时透露,除留下5人继续工作外,所有俄罗斯外交官亲属、使馆工作人员、商务代表都撤离伊拉克。一名俄罗斯使馆工作人员称,使馆学校已经关闭,老师和学生都回到了俄罗斯,但目前还没有关闭使馆的计划。
记者对此消息颇为关注,因为巴格达的外国人,数俄罗斯人最多。这是因为伊拉克虽然自海湾战争以来在国际社会普遍受到孤立,但俄罗斯却一直维持着和伊拉克密切的经贸联系。而且,伊拉克与前苏联就保持有良好合作关系。许多伊拉克的工业设施都是前苏联援建的。2002年8月17日,伊拉克驻莫斯科大使阿巴斯·卡拉夫表示,俄罗斯将与伊拉克在9月初签署新的经济合作协议。该协议的金额高达400亿美元,涉及石油、灌溉、农业、铁路、电力以及其它交通领域。当日,俄罗斯外交部拒绝对俄伊新经济合作协议进行任何评论,等于俄方默认了卡拉夫的言论。4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现在一年GDP的10%。为落实方方面面的合作,在伊拉克的俄罗斯石油专家、公司代表、商人和技术人员加起来有800人,人员之多堪称巴格达之最。因此,俄罗斯侨民的动向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不过,让记者感到有些奇怪的是,撤离消息公布后,巴格达的俄罗斯人及其外交官似乎没有大动静。
3月4日,驻巴格达的一位俄罗斯高级官员私下向记者透露说,大规模撤离将立即进行,初步时间定在3月5日到6日之间,俄罗斯航空公司的数架大型客机将直飞巴格达,将800名俄罗斯商人、技术人员、公司代表全部接回国;3月10日至15日,驻巴格达的俄罗斯外交官进入待命状态!
有6条撤离路线可行的只有1条
这位官员透露的消息不禁让记者陡然紧张,俄罗斯如此大规模撤离其人员意味着局势进一步趋于紧张,而且这也涉及到各国驻巴格达侨民、外交官、新闻从业者和联合国人员在非常情况下撤出巴格达的问题。
理论上,撤离巴格达有空中和地面6条路线可走:空中,由于美英在伊拉克南北设立了所谓的“禁飞区”,并且有言在先,谁要不顾禁令飞行的话,打下来不要怪罪!所以,真正敢走空中航线的还真只有俄罗斯航空公司。实际上,也只有俄航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与巴格达的正常航运,所以包括联合国驻伊工作人员在内都没有从空中撤离的可能;往北往西,巴格达倒是有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路线,但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边境据称已关闭,所以此路不通;往南,巴格达通往科威特的公路状况倒也不差,600多公里的路程跑起来挺快,但伊科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南撤的念头也只能打消;再有就是巴格达通往叙利亚和约旦的高速公路了,这两条公路路况差不多,通往叙利亚的甚至比前往约旦的要近一些,但由于诸多原因,多数离开巴格达的人往往选择走巴格达至约旦的高速公路。虽说这条路被有些人形容是“生死之路”,但实际上路况相当不错,所以往往成为撤离巴格达的惟一选择。实际上,记者接触到的各国外交官、驻巴格达新闻媒体都有紧急情况下撤离巴格达的方案,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走约旦这条路。
尽管记者不清楚驻巴格达联合国工作人员紧急情况下的撤离方案,但却清楚记得在1998年2月19日联合国人员撤离巴格达的情况。考虑到美国可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联合国当天从巴格达撤出29人,这些人员就是走陆路,从巴格达的联合国总部乘车穿过沙漠,前往约旦首都安曼的,整个路程约耗时10个小时。根据上述经验判断,如果这次驻伊联合国工作人员真的被迫撤离的话,恐怕还得走这条路。
伊科边境毫无动静科国境内热火朝天
在记者的眼里,大战来临的气氛应该像当年中国记者亲历1991年海湾战争时所描述的那样:“入夜,机场至巴格达市区的高速公路实行区域灯火管制。路旁满是手持AK步枪的士兵和缩在灰色兰德罗孚吉普中的共和国卫队。我们将车开得很慢,以免刺激神经高度紧张的士兵。街上静悄悄的,一扫往日的繁华,商店很早就关了门。军警不许记者拍摄排大队购物的人群和空空荡荡的橱窗,货架上有些货物尚未拆去印有科威特字样的包装纸。银行、政府机关、庆祝广场、无名烈士墓、超级市场门口还站上了头戴红色贝蕾帽的共和国卫队。总统府大门上架起了高射炮,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
让记者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尽管伊拉克这次面临的压力远胜于1991年,可记者不但在巴格达没有看到战争来临的紧张气氛,就连在巴格达之外也没有看到。几天前,巴格达城里惟一能让人感受到战争气氛的是一些桥梁要道上堆着的沙袋,其它的走遍巴格达也不见紧张气氛。
本想或许巴格达以外的地方能感受到更浓的气氛,然而3月4日这一天,记者有机会从巴格达驱车直抵科威特,沿途600多公里居然同样没让记者感受到战争的气氛!虽说从巴格达到科威特的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路程也能看到用沙袋垒起来的防御工事,或者那种只有窗口没有屋顶的土垒建筑,但这些简陋的工事总让人觉得与美英大兵临境不相称。记者与同行开玩笑说:“这种工事对内防小贼还成,抵挡美英的飞机大炮就差远了。”不过,记者自认为,这其实是伊军既无奈又明智的选择,因为大敌当前要想重新排兵布阵,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侦察到敌方动向,才能在敌方可能进攻的方向上布阵等候,现在伊拉克的侦察手段非常有限,所以根本无从得知美英进攻方向。在此情况下,实施长期部署应该也是伊的最佳防御阵势,所以此时“动”不如“静”;其次,此时调动军队无异于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完全暴露在美英侦察手段之下。这也是为什幺见不着伊军有所动静的原因。快接近科威特边境的时候,高速公路两边的情景更加平静,不过这倒不奇怪,因为伊科边境15公里的纵深是非军事区,伊军本来就不能在这个区域活动,难怪有记者在科威特一方看伊拉克这边“毫无动静”!
与伊拉克“平静”得让人心里发慌相比,一进入科威特一侧,高速公路上来来往往的美英车队令人目不暇接。这情景就跟多数媒体描述的一样,整个科威特北部的战争气氛令人窒息。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6日,作者:金戈、邱永峥,原题:《俄驻伊人员大规模撤离让人不安,巴格达科威特一路“平静”令人发憷——俄罗斯800工作人员开始撤离巴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