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三月四日电题:雷锋故里“雷锋兵”
作者余娅琳
四十一年前,出生于湖南望城县的普通战士雷锋永远地倒下了,但他水晶般的心灵和光华四射的生命却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万里春潮。
四十年过去了,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望城人民至今仍在热切地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谁说雷锋离开了我们?武警中队官兵个个就是‘活雷锋’”
这支为雷锋故乡人民所称道的武警中队已驻守望城县二十三年。二十多年来,他们凭着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用自己的汗水和坚忍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新时代“雷锋之歌”。
“把学雷锋当成日子过!”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了,还需要学雷锋吗?社会上有不少人心存这样的疑问。望城中队用四十年实践经验作出了响亮回答。
中队有项未成文却恪守多年的“四个一工程”:新兵刚入队,学唱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的第一堂课是雷锋先进事迹;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雷锋的故事》;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参观雷锋纪念馆。这,已是望城中队四十年不变的规定。长年在浓厚的学雷锋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当兵就当雷锋兵”的信念就像一颗种子,在新老战士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战士小逢入伍前是做生意的,刚到部队时处处讲等价交换,给战友帮点小忙要劳务费,业余时间搞劳动要加班费。雷锋精神的耳濡目染、亲密战友的现身说法,小逢的“有偿论”悄悄发生了改变。战友有求,他热情伸手;路人有难,他解囊相助,小逢后来当了骨干成了先进人物。
“当兵就当活雷锋!”
距中队驻地不远的高塘村有一位年逾八旬的孤寡老人史春庭。中队战士从一九七九年起,就主动承担了老人生活中的所有劳务;一九九0年夏的一场暴雨致史大爷破旧的土砖房倒塌,官兵们拿出从农副业生产创收中节省出来的三千元钱为老人修建了一间红砖房;一九九二年四月史大爷肝硬化突发,中队官兵们像亲生子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直到史大爷一九九八年十月去世。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乡亲们还能说出很多。从寄给失学儿童的汇款单上,从洪魔滔天的风口浪尖,从除夕夜冒着风雪给光荣院老人送来年夜饭的腾腾热气里,从与凶恶歹徒搏斗的刀光剑影中……一个个身影在这些深情的叙述中鲜活起来,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同样是一身雷锋般的“橄榄绿”,同样是一脸雷锋式的憨厚微笑。
“我就是雷锋!”多年来,他们始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先后与一百多户贫困家庭结为帮扶对子,解决周围民众实际困难一千二百余起。
“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
十多年前,中队官兵为方便驻地民众,筹资购买了理发箱、电器修理工具,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便上街为民众义务服务。但近几年,望城街头由下岗工人开办的理发店、修理店和擦鞋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为此,中队的“便民服务小分队”主动撤回到营区。
这件事给官兵们上了生动一课:做好事不能因循守旧,时代在前进,学雷锋也要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审时度势的分析,中队认为民众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
于是,他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各家各户调查研究,帮助村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家致富计划,许多战士还写信让自家寄来了优质果苗、珍禽种苗。村民张大明因对豆制品制作技术不熟,赔了不少钱。中队派出精通技术的战士主动登门施教,手把手地传授豆制品制作工艺。仅仅两个月时间,张大明就掌握了各种豆制品的制作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大王”。
据不完全统计,中队近年来先后给附近村民捐赠科技书籍一千六百多册,培养种植、烹饪、修理等技术人员一百五十多人,帮助近四十家贫困户走上了致富道路。村民不知道该如何感激这群可敬可爱的子弟兵,便自发在村口竖起了一块“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子弟兵”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