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探秘南京“总统府”:蒋介石戎装照首次亮相(图)

2003年03月02日 11:33


南京“总统府”3月1日对外开放(中新社图片)


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之一角(上海文汇报图)


近日所摄的总统府大门(有三个金字)(上海文汇报图)

  中新网3月2日电尽管阴云低垂,但3月1日一大早,仍有很多南京市民和从外地赶来的人们聚集到南京长江路292号大院———“总统府”前门,在“总统府”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1日全面开放,人们都期盼自己成为第一批游客。

  讲解员被一“抢”而空

  上午8时15分,当记者随着人流来到位于“总统府”大门旁的讲解服务处时发现,刚刚开馆15分钟,20多位讲解员就已经被游客全部“抢”走了。

  据北京晚报报道,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的徐福祥老人今年79岁了,今天一早他也和老伴儿赶到了已经全面恢复历史原貌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老人指着“总统府”的大门对记者说:“我家就住在‘总统府’旁边,南京人没有不知道长江路292号的,虽然前阵子‘总统府’对外开放了,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无保留地全面开放了,我得好好看看。”

  的确,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大院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这座充满东方园林优雅之美的院落,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屈辱,感受过太平天国“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的悲壮,也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钟山风雨和国民政府的兴衰荣辱,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的房顶上。至此,它完整地经历了从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到终端的百年荣辱沧桑,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万人搬迁还历史原貌

  “如果我们不把它完好地保存下去,不把它当作炎黄子孙共同拥有的一笔财富,那么我们就是对后人的一种犯罪。”昨晚,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张宪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对记者说。

  “总统府”旧址原有的面积比现在长江路292号大院大得多。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诸多因素,其四周大片土地被有关单位占用,结果不仅使许多历史建筑难以保护,而且影响了“总统府”周边的整体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起,江苏省就开始酝酿以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大院为基础,全面复原两江总督署、天朝宫殿等历史遗存,并筹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这个提议得到了史学专家们的一致称赞,张宪文教授回忆说,早在1974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一些富有远见的教师们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囿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这个提议根本不可能实现。所幸的是,它在29年后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可是“在遗址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遗址博物馆侯福同副研究员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当时有10多个单位和700余户居民占用着“总统府”,既要妥善安置搬迁单位和居民,又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这些建筑,“如果仅凭负责实施这项工程的省政协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省委、省政府、当地驻军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侯福同介绍说。尤其是700余户居民,听说搬迁是为了在“总统府”的基础上筹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之后,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腾出了房子,为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提前完工赢得了时间。

  三条路线展示百年沧桑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建设,目前遗址博物馆的复原建设工程已经全部完毕,整个博物馆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两倍之多,达到近12万平方米。

  记者看到,遗址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复原陈列,包括复原孙中山、蒋介石、林森、冯玉祥、孔祥熙等人的办公室,还有“总统府”办公楼和国民政府的行政五院办公室以及晚清两江总督行署和天朝宫殿。为了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施工人员在进行复原陈列时,还故意将家具、摆放物品做旧;另一种则为文物史料展览,在相应的历史建筑遗存中运用文物档案史料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大量展览的史料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布,其中有政府的电报、文档,著名人物的函件、手谕等。

  现在,遗址博物馆已形成三条参观轴线:中部以原国民政府和“总统府”大院原址为主线,东部以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和原国民政府行政院为主线,西部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为主线。目前,遗址博物馆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总统府”三字原样恢复

  今天“总统府”三个镏金大字格外抢眼,不少游人在此留影纪念。“当时在考虑是否恢复‘总统府’三个字时,我们的顾虑非常多。”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侯福同告诉记者,“最大的顾虑就是怕南京的老百姓们不接受”。

  刻有“总统府”三个字的门楼始建于1929年12月,由清朝两江总督衙署圆门改建而成。1912年,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大“总统府”即沿用此门,此后,门楼上的大字历经“留守府”、“都督府”、“维新政府”、“国民政府”等名称的演变。1948年5月,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将原“国民政府”四个字取下,换上“总统府”三个字。这三个字原为木制,后来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既然要恢复‘总统府’的原貌,那么就应该尊重历史,况且这三个字原本就是建筑上的一部分。但是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先用木头复制了这三个字挂上去,主要就是为了不那么显眼。”侯福同告诉记者,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南京的百姓不但对此能够接受,一些市民还纷纷打电话表示赞同,百姓的反应大大鼓励了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两棵雪松价值千金前天傍晚,当记者第一次来到“总统府”采访时,南京正是阴雨绵绵,在雨丝的洗刷下,“总统府”办公楼前的两棵参天雪松显得格外青翠。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这两棵雪松和“总统府”三个字一样,都有些“来历”呢。

  1934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筹资建造了“总统府”办公楼,办公楼建成不久,林森花巨资从印度购买了这两棵雪松树苗,并把它们栽种在办公楼前。由于这两棵雪松属于稀有名贵树种,据说当时购买时是“以寸计金”的,如今这两棵已近百岁高龄、经历了钟山风雨的雪松依旧生长得郁郁葱葱。

  蒋介石戎装照首次亮相

  在总统办公楼二层的东南角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共有三间的大套房,这里就是蒋介石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以前蒋介石的办公室也对游人开放,但是原貌的恢复没有现在这么全面,根据史料的记载和照片的显示,首次在蒋介石办公室里挂出了他身穿戎装的大幅照片。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本报记者参观了蒋介石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东侧为蒋介石的休息室和卫生间,休息室面积不大,只有15平方米左右,地板全部为高级橡木所制。卫生间的地面贴着特制进口的蓝白相间的马赛克,墙面则贴着白色瓷砖,卫生间里还配有美国进口的浴缸、洗脸池和抽水马桶,虽然装修非常简洁,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做工十分考究。中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已经变得不甚明亮的灯光和办公桌下破损的地毯似乎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逝,而蒋介石办公桌上的台历也永远留在了1949年4月22日那一页。

  与蒋介石办公室房门正对着的是一部电梯,据讲解人员介绍,这部电梯为手摇式的,曾是美国奥的斯公司上世纪30年代的最新产品。

  国民党元老后人捐史料

  为了更准确、翔实地再现历史原貌,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向海内外华人发出了征集史料、文物的倡议。昨晚,已经被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聘为顾问的张宪文教授向记者透露:“如果家属愿意捐献出遗物的话,遗址博物馆还要搞一个民国人物史料陈列馆。”

  现在,和黄兴、胡汉民等人同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的居正的后人已经向遗址博物馆捐献出100余件居正生前的用品、字画、书信原件等。

  侯福同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在国外见到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兼国史馆馆长居正的女儿,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共产党人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能够不计前嫌。她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出生地南京和母校清华去看看。“总统府”见证百年巨变

  看到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今天全面开放,最欣慰的莫过于为此默默辛劳的工作人员和史学家们。南京大学著名史学专家茅家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故宫对于研究明清历史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而“总统府”对于研究民国的人而言则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尽管当时的临时政府懦弱无为,但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讲,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张宪文教授则认为,由于定都在此,南京形成过三个文化时期,一是六朝文化,二为明文化,第三个则是民国文化,其中民国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对于人文学科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

  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同时,“精心开发文化遗产”也迈出了第一步。目前,遗址博物馆周边的配套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总统府”大门前的长江路在不久以后将建成一个大型的停车场。而在“总统府”的西侧太平北路和北侧长江后街,将仿照上海新天地的样式,建立起一片占地2万平方米、以16幢民国高级住宅为基础的生活休闲区,现在改造工程已经开始向全球招标。

  面对着周围改造工地机械的轰鸣声,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的“总统府”就像一位宠辱不惊的老者,在过去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默默无语。(王海涓)

  新闻背景:“总统府”历史嬗变

  清王朝于1665年(康熙四年)在南京设立了两江总督,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总督署于1647年在明汉王府原址之上所建。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屈辱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双方的议事地,就在两江总督署中。

  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在清朝两江总督署原址之上兴建了天朝宫殿(天王府)。在太平军的严重内讧与清军的重重围困下,天王洪秀全病死并葬于天王府中。

  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数月后“仍就旧基”重建两江总督署,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先后担任两江总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原总督署为总统府。至4月3日离任,孙中山在总统府中任职仅91天。

  此后的15年中,这里先后成为南京留守府、讨袁军总司令部,北京政府的都督府、督军署、副总统府、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以此为办公处。至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里一直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沦为日军第16师团司令部,日军在国民政府的门前举行了炫耀武力的中国首都南京入城式。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仍迁回原国民政府办公处。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入南京,占领了这座历经风雨沧桑数百年的古建筑群──总统府,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扩建背后的故事

  重挂“总统府”金字

  2002年11月21日的早上,阳光照在总统府上,过往长江路的南京市民都被一阵金光照得睁不开眼。原来,前一天还没有字的总统府大门上,多了木质包金的“总统府”三个大字。一时间,南京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情,原本惴惴不安的总统府管理机构的人们却发现,无论是专家和老百姓,都对此表示赞同。

  殊不知,这三个金字是“偷偷”放上去的。在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改造初,就有人提出,既然要做博物馆,就要恢复历史原貌,多一点历史,少一点政治。而这种意见也正代表着广大参观者的想法,总统府每年都会收到无数封人民来信,希望能再见到完全符合历史的总统府。总统府工作人员便拿着请示报告到处请示,可是都没有回音。

  为了不耽误正式开放,他们在2002年11月20日,太阳下山之后悄无声息地放了上去。没想到第二天引来的是一片叫好声,管理人员说,真没想到社会思想现在是这么解放。

  恢复大铁门

  总统府“变脸”,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恢复门口的镂空花纹的3座6扇大铁门。

  说起总统府的大门,颇有一段历史。在清军攻破天王府后,纵火焚烧,后在原址建起两江总督府,那时的大门就是电影里常见的衙门式的中式矮门。到1929年,原有的大门由于太狭窄,无法走汽车,因此拆除了原来的中式门,改为巴洛克风格的西式古典门廊。一直到1958年,总统府的大门也还是三座大铁门。但在那一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的风潮中,大铁门也没有逃脱厄运。到今年整整45年。

  为了完全恢复历史原貌,总统府的工作人员查找了各种史料,终于根据图片和残存的铁门材料掌握了各种数据。如今,复制的大铁门已完工,东西两座边门共4扇,每扇门重量超过1.5吨,中间大门每扇重达近3吨。整个换门工程预计本月底就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铁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地面原有的门档。令人惊奇的是当向内开启的大铁门关上的时候,门档会自动从地面升起,防止铁门再往前移动。当打开大门的时候,门档又会自动下降,在大门完全打开后与地面呈同一平面,完全不影响交通。其原理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但大家都认为,这比现在有的地方使用的挖坑下钎和用石头障碍做的影响交通门档比起来,要先进得多了。


 
编辑:秦欣

相关报道: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今起全面对外开放 (2003-03-01 19:11:05)
          图文:南京“总统府”大门楼恢复原貌3月1日开放 (2003-02-25 21:01:37)
          见证中国近代史 南京“总统府”下月向公众开放(图) (2003-02-20 11:28:01)
          南京“总统府”大门更换 将恢复1929年时原貌 (2003-02-17 08:57:29)
          经过数年精心施工 南京“总统府”下月重新开放 (2003-02-16 14:38: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