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7日电 国际市场油价出现下跌时,为什么国内的油价不跟着马上下跌?眼下,中国消费者有这样疑惑的还不是少数。
近一时期,中国的消费者都已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油价攀升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北京地区有加油站上千家,新油价平均涨幅达到0.19元/升。在广州,中国石化新港联营加油站、中国石油银海加油站等几个油站的97#、90#汽油以及柴油的价格分别增加了5分钱。
中华工商时报报道称,由于石油终端销售尚未放开,目前中国国内油价,逐月由国家计委调整,国际油价波动1个月后才会在中国石油市场得到体现,远远没有实现接轨。
据悉,早在1998年,中国建立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当时,为了能及时准确地链接国际油价走势,选择了与新加坡、纽约、鹿特丹3个地方的石油期货挂钩,油价一同测算,以此确定中国的基准油价。
目前,中国国内油价,逐月由国家计委调整,几大国营石油公司在基准油价的基础上,可以上下浮动5%-8%。而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得国际油价波动1个月后才会在中国石油市场得到体现。专家指出,这样一个定价机制,是无法真实地反映中国石油市场需求变化的。而现货贸易形式、垄断销售方式则是困扰中国石油市场更深层次的问题。
据了解,当前中国的国际石油采购,是由国内几大国营石油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形式购买石油。这将使中国石油采购处于尴尬的境地:当国际油价走低时,石油进口量减少;当国际油价攀升时,石油进口量也随之增加。一份相关资料,已经给予了佐证。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时,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一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1993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时,当月中国的原油进口达到433.25万吨,成为了自上一年以来进口最多的一个月。
至于中国国内市场成品油销售,目前按照官方的指定,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掌管。这两大公司架构的销售系统,尚存计划经济体制的印记,其分销庞大,多级批发。这种长链条式,必然导致机构重叠,反应迟钝,效率低下。而中国其它石油专项用户,如铁路、交通、农林等,也沿袭了传统销售模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销售系统。由此,使中国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变得扭曲了。
专家坦言,在这样一个市场主体严重缺乏的背景下,中国的广大石油用户无法明晰石油市场的不安全隐患,更不能实施有效的化解经济和市场危机的手段。至于中国石油巨头,出于自己商业利益的考虑,在国际油价上扬或下跌时,采取本能的举动,这是必然的。
按照中国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诺,到2004年,中国将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市场,允许符合有关资质要求的外资企业进口成品油,并进入成品油的分销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专家呼吁,中国应该消除对石油市场的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形成市场主导的定价体系。同时,尽快加大民营资本的介入,打破“三大石油巨头”垄断,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机制。
据悉,中国高层近期正在对中国能源安全、石油战略进行论证,而未来国内油品市场如何建立和运作也在讨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