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股市“不死鸟郑百文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披露2002年盈利年报,根据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符合提出恢复上市申请的条件,已于2003年2月13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公司股票恢复上市交易的申请。
根据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证券交易所应在公司提出股票恢复上市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证券交易所决定受理后,应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核准恢复上市的决定。这是郑百文的最后关头,2001年年报未被认可,复市申请撤回,获得9个月宽限期的郑百文1月29日已经又到了宽限期的截止日,和郑百文同样声名显赫的银广夏、蓝田已经次第复市,久违了的郑百文这次也要回来了吗?不过,郑百文一向在股市“独树一帜,让投资者疑虑难消的是:这一次郑百文还会有意外吗?
每次意外都让市场心痛
郑百文实在带给股市太多意外。
郑百文第一次让股民大跌眼镜是1998年。郑百文1996年4月在沪上市,成为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1996年,每股收益0.37元,净资产收益率15.88%,1997年,每股收益0.448元,净资产收益率19.97%。然而,仿佛一夜之间衰败,业绩惊人的郑百文1998年每股收益-2.54元,净资产收益率-1148.46%,创下股市每股净亏之最。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每股净资产-6.58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由于帐目极为混乱,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保证,1998和1999年度,郑州华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拒绝为郑百文的年报出具审计意见。
上市两年,即从“明星企业直落为上市公司“亏损之最,显然无法简单地用“经营不善来解释。2000年10月,新华社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郑百文: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戳破了郑百文神话,“一边是越吹越大的数字,一边是越戴越多的桂冠;红极一时的背后掩藏着弄虚作假、胡作非为。虚假上市,虚假帐目,郑百文掀起轩然大波,2001年3月,因连续三年亏损,郑百文暂停上市。
郑百文另一个掀起股市波澜的意外是其重组方案。2000年底,郑百文公布了重组方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3亿元的价格把对郑百文约14.47亿元债权出售给三联集团;三联购得这一债权后对郑百文予以全部豁免,同时郑百文全体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约50%过户给三联;不同意过户的,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其全部股份;郑百文现有的人、财、物全部由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三联入主后将注入优质资产2.5亿元。重组方案一抛出,立刻引起了中国证券界和法律界的一场大讨论,股民们不懂自己已经接受了意外的股市“风险”教育之后,为什么还要无偿拿出50%的股权,而且股权转让采用“默示同意的原则,“超过期限公司未收到其《股东声明》的股东视为同意参加重组”,这意味着一些券商和股东是从媒体上知道自己50%的股权被过了户。对投资者权利的漠视引发了无数质疑,但是虽然投资者、媒体、法律界都惊呼这是一个可怕的先例,2002年6月,权威证券媒体消息称,郑百文股权过户完成、大股东要约收购义务获豁免,三联集团根据重组协议,豁免对郑百文14.47亿元债权,形成公司资本公积,公司每股净资产由负转正,由2002年一季度的-6.33元增至约1元,郑百文重组方案仍然实施。
郑百文的又一个意外是其该破产不破产,该退市不退市。2002年4月2日,郑百文暂停上市满一年,申请复市,然而2001年年报,审计单位出具了有保留意见及带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有关部门表示对公司向百文集团出售重大资产中产生的3808余万元营业外收入不能予以确认,按照有关部门意见,调整后的2001年年报亏损,复市失败。然而,出人意料,郑百文居然又获得9个月宽限期,复市申请撤回。
造假上市、每到生死关头就化险为夷,郑百文的确值得投资者意外,可是意外之余恐怕是心痛,为什么郑百文可以一路获得意外支持,一路透支市场信任,谁是郑百文的提款机?谁在为郑百文买单?
这一次还有多少悬念
在退市、破产边缘煎熬几年的郑百文又到了关键时刻,不过与9个月前不同,这一次郑百文拿出了一份漂亮的年报,公司重组诸项事宜也尘埃落定,三联集团优质资产也已注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不再有意外,郑百文的复市似乎变数不多。
只是,市场为郑百文已经承受得太多。记者采访中发现,业界对其复市并没有多少欣喜和欢迎的态度,质疑的声音再度出现。
股评人何晓晴撰文表示,郑百文大幅度调低坏账计提比例不符合稳健的会计原则,近期的财务压力减少了,但远期的财务压力明显增大了,公司的这种财务隐患对投资者仍然是一种威胁。公司称,进行重大资产债务重组后,经营业务由以批发为主转变为以零售为主,应收款项数额和收回时间发生较大变化,原来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公司大幅度调低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而且,对关联方因重大资产出售形成的应收款、其他应收款,董事会认为确定能收回的,可不计提坏账准备。对资产债务重组中因重大资产出售行为形成的对百文集团的其他应收款,采用个别认定法,按期末余额的6%计提。另有一些注册会计师也提出,这种会计估计变更值得商榷。
其次,有投资者对郑百文恢复上市后的走势表示担忧。一方面,未来两年多,郑百文在二级市场有很大变数。三联集团受让郑百文股份后,曾作出承诺:“对所取得的、约占总股本22.9%的法人股,承诺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对所取得的约占总股本27.1%的流通股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出让,该部分股份将分三批流通,2002年6月27日起,所持流通股12个月内全部锁定,12个月期满之日起解冻1/3;24个月期满之日起再解冻1/3;36个月期满之日起解冻剩余的1/3。”这意味着二级市场还会有3次地震。另一方面,已经被套牢两年的郑百文流通股股东的平均持仓成本在10元左右,由于股东已将50%的股份过户给三联集团,那么解套至少要等股票升至20元,而退市前郑百文股价只有6元,要市场如此买帐,恐怕相当难。
此外,近来有媒体报道,郑百文重组模式正在成新宠,危险的先例也许正在被普遍化,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郑百文复市带给市场的是什么,就不得不贴上更加苦涩的标签。而实际上,郑百文复市结果如何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其名声卓著的生存史一路提出的问题,带给中国股市带来的考验,留下的思考已经远远大于它存在本身的意义。(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作者:王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