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人民日报:中国航天成功率达世界先进水平(图)

2003年02月14日 11:59


中国神舟5号飞船将实现载人飞行


  中新网2月14日电 科学技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科学探测过程中的一个进步,一个挫折,都会牵动人们的心。就拿数日前失事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来说,人们关注宇航员的生命,关注人类科学探测的前途,也密切注视着搜寻工作中的一丝一缕。

  据人民日报报道,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宇宙中,地球仅仅是一个局部;就是在地球这个局部环境里,影响人类生活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复杂纷繁。所以,关注科学,还应将目光投向更大的视野。

  报道说,纵观去年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势,亮点集中在航天科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和重大建设四个方面。

  ——载人航天龙头高昂,带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两个多月,法国阿丽亚娜5型10吨运载火箭已两次发射失败。去年11月28日,火箭首次发射进入10秒倒计时后,制冷点火装置未能按计划启动;12月11日,火箭自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升空3分钟后就发生爆炸,火箭所搭载的“热鸟”TM7通信卫星和试验轨道新技术通信卫星坠入大西洋。

  去年10月16日凌晨2时20分,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升空的一枚俄罗斯“联盟—U”火箭在点火升空29秒钟后发生爆炸,该火箭运送的卫星内载有来自数个国家的科研设备。事故造成地面1人死亡,8人受伤。

  日本在一连串的发射失败后,于去年9月10日晚将一枚H2A火箭送入了太空轨道。但仍走不出此前连续失败的阴影。

  与国际航天界的颓势相反,中国的航天科技在这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此外,去年中国还发射了风云一号D星、海洋一号A星、资源二号卫星。海洋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和交付使用,填补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空白,为中国海域监管和海洋资源利用提供了高科技手段。风云二号02批卫星、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及鑫诺二号卫星的初样研制进展良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研制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12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工作正常。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去年4次发射圆满成功,保持了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27次发射成功的良好纪录,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家重点支持下,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神舟”四号飞船的圆满成功,预示着中国向载人航天迈进了一大步。载人航天工程不仅保持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先进地位,而且以载人航天为龙头,带动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加工技术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年中国将发射8颗国内卫星和1艘飞船,是历史上发射数量和品种最多的一年。

  ——生命科学日趋活跃,水稻基因测序形成亮点

  近年来DNA这三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可能与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差不多。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自从1953年美国的华生与英国的可里克提出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并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后,几十年来,有关生命科学的每一个重要进展,几乎都离不开DNA。

  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的2002年国际科技十大进展中,生命科学占了3条;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进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占5条。生命科学可以说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从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开始,生命科学就敞开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大门,广泛的国际合作使这一领域新闻不断。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基因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当前的科技热点、前沿有一个趋势,就是从物质科学方面向生命科学方面转移。生命也是物质,但是一个有生命的物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过去的一两个世纪中,人们的研究重点一直在物质研究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当然更广义的范围要包括地球科学、天体研究,但对生命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与物质科学相比较有其滞后性,这也许是因为客观上生命现象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许多新的物理、化学、信息手段的引入使得生命科学从一般的分析、肉眼观察,逐步发展到(普通)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细胞、分子、基因的水平,所以说,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进而引发了人们渴望认知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比如遗传、发育、细胞的畸变等等。当前生命科学所占文献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现象正如上世纪中叶发表的化学文献很多一样,应该说,科学的热点应该是有一定的转移。

  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中,中国科学家不甘落后,奋勇追赶,尽管中国投入的资金、人力和设备不能与发达国家媲美,但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发挥优势,取得了一系列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单位以中国的籼稻为样本,完成的籼稻基因组精细图,覆盖了籼稻97%的基因序列,其中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99.99%,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单位已圆满完成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独立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为人类最终揭开水稻遗传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克隆羊、克隆牛的出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医疗的成果也不断见诸报端,说明生命科学在中国已成为一个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既然是一个活跃的领域,自然就有争论,有歧见,更有人假生命科学之名,行贩卖伪科学之实。人们注意到,在大部分生命科学尚处于研究阶段之时,有些人则在拼命地兜售“基因治疗”、“基因药物”,炒作“基因皇后”、“器官复制”等新闻,真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解读为“基因热”的负面效应。

  ——“中国芯”纷纷亮相,知识产权显示力量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句话,在信息技术领域叫得最响,成果也颇为可观。在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关信息技术的占三条,居各行业之首。叫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因,是国际跨国公司压得本国产业界喘不过气来。中国企业尽管可以做大,但只能停留于来料加工和零件组装的水平上,眼睁睁看着利润的大头被国外企业拿走。因为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一旦外国断货,很可能造成企业和产品用户链的瘫痪。硬件要买,软件要买,系统要买,连国内最具实力的公司都逃脱不了给跨国公司打工的命运。

  于是,穷则思变。一批学者型的企业家打起了民族产业大旗。他们不排外,而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利用开放的有利环境与外国公司合作,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继中星微电子公司开发的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系列芯片成功打入国际主流芯片市场后,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实用化微处理器芯片“方舟”系列芯片也研制成功。至今“星光”数字影像处理芯片已经开发出第三代产品,“方舟2号”被认为达到了嵌入式微处理产品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去年9月底,中国第一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紧接着,“龙芯产业化联盟”在京成立。首批加盟的包括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

  从CPU到主板,从服务器到网络计算机和微机,从路由器到交换机,“龙芯产业化联盟”的产品覆盖了信息产业整条产业链。而嵌入式“龙芯”CPU的应用,将覆盖通信、数字家电等各类型的网络终端产品。

  目标在于发展网络计算机的“方舟”系列芯片也前景诱人。用“方舟”芯片开发网络计算机,一台终端机只需2000多元,而用同样功能的进口机,则需五六千元。在我国广大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师资水平低,利用网络计算机进行远程教育势在必行,网络计算机大有可为。

  “美国人开奔驰、宝马,中国人开桑塔纳。”有人用这句话比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没有车时,开桑塔纳很不错;在进口的东西不保险时,用自己制造的心里踏实。

  实践证明,只有大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促进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有效增强中国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

  重大工程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十五”期间要突出12个重点领域: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等

  在这12个领域中,能源问题首当其冲。中国从10年前成为石油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保障石油供给已经成为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给中国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发大庆油田起,人们就天天盼、夜夜盼,盼着能抱个“大金娃娃”。去年,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中国在内蒙古发现世界级的苏里格大气田,无疑是最能兴奋人们神经的。苏里格大气田是中国近年来继发现“长庆”、“克拉2号”等大气田后,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预计近期探明储量在7000亿立方米以上。

  苏里格大气田的发现使长庆气田天然气储量累计达到1.18万亿立方米。专家预计,经过5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努力,苏里格地区的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以上。它不仅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龙头工程——西气东输的顺利实施和陕京第二管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气源保证,还为扩大向北京、天津及整个华北地区、东部地区、陕甘宁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奠定了可靠的资源基础。这将有利于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有利于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改善部分地区的大气环境;更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进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一直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持续攻关,使中国油气科技较快地缩小了与国外差距,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贾西平)


 
编辑:赵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