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1日电 去年的这个时候,男孩哈利·波特骑在扫帚上,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把全世界的银幕横扫了一番。而现在,这个小魔法师重新杀回大银幕。在这部电影的续集里,他的年龄、演技和片酬显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长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前天下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北京剧院举行了《哈利·波特与密室》的全国首映式。影片放映前,是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现场活动:观众可以在影片人物招牌前用具备数码相机功能的新款手机与之合影留念,可以用剧院出售的哈利·波特的各种行头全副武装自己。而凭电影票抽奖的活动更是喧宾夺主地占去了开演前的宝贵时间,导致台下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声调由低到高变得不耐烦。
作为2003第一部引进的美国大片,《哈利·波特与密室》以数码英文原版和译制版两种形式登陆中国。与以往引进大片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华纳公司将200多种玩具、服饰、海报、书籍、笔记本特别授权给各影院,用来作为宣传的促销品,以提高票房。除了第一部留给观众的悬念外,这些宣传促销品的发放将是《哈利·波特与密室》对观众们施展的又一种“魔法”。
近日,装修一新的哈利·波特专卖店抢先在北京中影电影院亮相。帽子、围巾、油画棒、转笔刀等200多种商品,因为贴着哈利·波特标签而立刻摇身一变,神秘莫测而又令人神往。而在北京燕莎商城的玩具柜台上,从手指大的剧中人物到大型城堡,都有本事吸引过往波特迷的眼球。电影还没全面上市,一些型号的哈利·波特玩具甚至已经出现断档。
此番热闹景象和两个月前该片在美国公映前夕同出一辙,而电影后产品的市场热度却是中国电影人意料之外的事。调查表明,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国内票房收入,其份额仅占美国电影产业的27%,“电影后”收入占73%。而在我国,这个比例则小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电影院票房每年约为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电影业总收入的90%到95%。
近年来,国产电影经常面临着投资少———回报低———投资少的恶性循环。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原因之外,也与片商不擅商业化操作、单一依赖票房等因素不无关系。而在市场潜力本来极大的儿童片上,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意识就显得越发淡薄。开发电影后产品,扩大收益渠道,形成高投入高回报的电影产业化运作良性循环,对改善国产电影的生存环境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收入往往是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4到6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就是商业操作的高手,他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和音像制品,还有漫画、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权和其他相关产品。
哈利·波特,现在人们不得不相信这个名字是有魔力的,他能带来的除了幻想的快乐、追星的疯狂,当然还有滚滚的财源。更重要的是,他让中国电影人和观众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票房外边的广阔天地。其实,看过原著的读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第一集发现新大陆般的壮阔瑰丽、第三集丰富的感情描写和阴暗纠结的气氛渲染,以及第四集中曲折的情节设计和恢弘的气魄。《哈利·波特与密室》,这个系列故事的第二集就略嫌平淡了一些,因为它只是讲述了这个小巫师在学校里遇到的一段经历,更像是一个推理故事。不过这个弱点对于电影的拍摄来说却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它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在《哈利·波特与密室》取得5亿美元强劲票房的今天,系列电影第3部的拍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而小说原作者乔安娜·罗琳的出版商又爆出了一个足以令波特迷疯狂的消息:小说的第5部《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将于今年6月21日在全球同步销售。
如今,哈利·波特的魔法指哪儿火哪儿,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因哈利·波特而在影视圈名声大作,而小说作者乔安娜·罗琳更因哈利·波特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难怪有媒体宣称,哈里·波特很有可能成为继米老鼠、史努比、加菲猫等卡通形象以来最成功的儿童产业。
给中国电影人上了更生动的一课的,近来还有张艺谋和他的《英雄》。除了两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广告招商的收入,再加上小说、邮票、漫画、音像等相关产品版权转让的收入,使得《英雄》正式走入院线前就已赚了个钵满瓢足。
目前,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V CD的发行上,但其生产和销售远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当然,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也给它的后产品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此,有专家认为,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做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来做,并把它融入电影的整个策划中去。
虽然我国以分账方式引进大片已达9年,但大片的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可以说一直荒芜着。哈利·波特商品在我国的销售,填补了此项空白。去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公映时,影片出品方华纳公司就曾通过一些零售商店销售哈利·波特的文具以投石问路,总收入近1000万元人民币。今年针对影片的续集,华纳干脆与中影公司达成协议,不仅分账销售,而且增加了哈利·波特服装等新产品。
据悉,哈利·波特之后,中影公司已开始就《指环王2》、《霹雳天使2》、《蜘蛛侠2》等影片的相关商品引进进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