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0日电 按照中国国家有关法律,外来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只要持身份证明等到劳动部门办理一张就业证,就可以上岗。但是从今年3月1日起,外来民工要想在郑州市办理就业证,却要多一个程序:必须参加该市劳动部门组织的一项就业前培训。否则,就业证无法办理,用人单位也不得使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此《办法》,有关方面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对民工的服务,可有效提高民工的素质;而有人则认为,这是对民工的歧视,变相提高了民工进城的门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新近出台的《郑州市外来人员就业管理办法》中,上述内容被明确予以规定。本办法所称外来人员,是指“中国公民离开常驻户口所在地进入本市市区就业的人员”;“外地专家、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到本市从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工作,用人单位招聘的高级管理人员,外籍人员在本市从业,在校大中专学生在本市临时务工,不适用该办法”。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治安管理和市民道德规范等内容;只有通过培训的外来人员,方可凭身份证明、就业前培训证明及已婚育龄人员的婚育状况查验证明,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证,获得上岗就业的资格;用人单位招用外来人员,必须从已取得外来人员就业证的人员中招用,否则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政府:三个突破,全为民工着想
据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来人员管理处负责人称,当初起草这份文件的总体原则,一是公平对待农民工,进一步取消民工进城的限制;二是提高用人单位使用民工的成本,配合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
据介绍,在具体操作上,新《办法》主要在“民工培训、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外来工:“找工作更难了”
对于这些新规定,外来人员有喜有忧。
1月18日上午,在郑州市一马路劳务市场,几位寻找工作的农民看了新《办法》后表示,政府取消了一些对农民工的限制,对他们的劳动权益、劳动报酬、社会福利等方面也进行了考虑,他们觉得很高兴。但是,对于就业前先要掏钱参加有关培训,则有些难以接受。
另外,原来不用参加培训,很多农民都不愿去办理就业证。现在要求参加培训后才能办,只怕农民们办理就业证的就更少了。现在,没有就业证,用人单位就不能用,他们找工作可不就更难了?
——郑州市民:贬褒不一
一些郑州市民认为,民工的素质普遍不高,进城后,成了城市的一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但也有一些市民认为,民工素质不高,责任不在民工,而在政府缺乏真正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专家:违反市场规律
河南财经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史璞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将逐步进入城市。政府应当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监管,但不能歧视他们,或提高他们进入城市的门槛。
他说,如果需要法律培训,对专家、高管人员和农民工应一视同仁。
由于经济发展失衡,农民已经为城市作出了贡献。现在,他们无法在农村顺利生活,被迫背井离乡进城谋生。可进了城,还没有挣到吃饭钱,就要先交上一笔学习“城市规矩”的培训费,不合情理。事实上,这是提高了他们进城的门槛。
他认为,这种短期的“城市规矩”培训,难以达到培训目的,也不能像岗位技能培训那样提高劳动能力,不能换饭吃。因此,只有不收费,免费提供培训,才是既加强监管,又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的做法。
对于有关部门“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的成本,配合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工作”的初衷,史璞认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解决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不能以牺牲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以牺牲农民工的利益为代价。
他说:“廉价劳动力的利用,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企业利用廉价劳动力,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无权人为地提高企业的用人成本,而只能通过给城市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甚至是补贴,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来帮助他们再就业。”
史璞说:“政府应站在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制定、执行外来人员管理办法。因为,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全面小康。”(韩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