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密室》将在孩子们等待过年一样的心情中公映。身为一个25岁的成年人,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是一个《哈利·波特》迷。前些日子,我从同事手中借到了她买给念小学的儿子看的前3册,在3天里看完后,迫不及待地去书店里买了第四册。虽然对近40块钱的定价大感心痛,但看完之后,又在迫不及待地等罗琳女士写第五册了。至于电影,也看了两集。很难比较电影和书谁更好看,因为文字与影象作用于完全不同的审美器官。但当我回头去想这个故事哪里吸引了我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哈利·波特》是个童话吗?
《哈利·波特》是个童话,是一个属于21世纪孩子们的,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双重风格的童话。作为电影,它更是一个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文化寓言。
当然,最初吸引了孩子们与大人们的眼球的是那些飞天扫帚。影院经理们把扫帚挂在了天花板上,在两个钟头里,组织起了一个不太昂贵的到魔法世界去的旅游团。主要的旅游景点,霍格沃兹学校,可要比麻瓜世界的任何学校都好玩得多:楼梯会转来移去,有许多秘室、暗道可供探索。学生们上变形课、飞行课、占卜课、黑魔法防御课———可能原理也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但是我想,魔法与科学的不同,就在于它破坏了能量守恒定律与宏观世界的时空法则,学了马上就可以致用。比方说,马上就可以把一只小老鼠变成一只小酒杯,就算学得不精,酒杯还有条小尾巴,也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虽然硬件设备大不一样,魔法世界用的“驱动软件”却与麻瓜世界大同小异。在霍格沃兹学校,一样有虚荣、妒忌、善恶的交锋和友情的光辉。人性沟通了两个世界。于是在眼花缭乱中,又有会心与理解。作者J·K·罗琳有一双藏着忧伤与讽刺的眼睛,但绝不纯真。她的故事有一个现实的核,没有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她把人性看得蛮明白的,只是贴上了一张天真活泼的外包装纸,再用以正胜邪包治了百病。《密室》中添了位老师吉德罗先生,偶像派作风,倾倒了从罗恩的妈妈到赫敏的老中青女性,其中作者的揶揄和讽刺,几乎是钱钟书《围城》式的腔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在一个小英难的传奇里,而这个传奇,在这个媒介时代,演化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传奇。去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全球票房是9.65亿美元,今年排队买票的观众又在电影院外搭起了帐篷。这个故事像旋风一样席卷了世界。在湿冷的伦敦冬天,在小咖啡馆的纸头上写下“哈利·波特”这个名字时,罗琳怕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吧?现在她成了世界上几个最有钱的女人之一,且一分一厘都是她自己挣来的,大大为女性们争了光。魔法学校的学制是7年,这个故事也要写上7集。到第七集时,这些孩子们的年纪恐怕比罗密欧、朱丽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要大了,童话可能要发展成言情小说。据说在拍片时,导演为小演员们长得太快伤坏了脑筋。在这一集里,扮演邓不利多校长的理查·哈利·斯去世了。到下一集时,长成了个翩翩少年郎的丹尼尔只怕已经不合适出演。童话是不老的,时光却不留情地一直往前走。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苏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