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英雄》首映以来,陆续受到了一些批评,其中以一名记者在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张艺谋,《英雄》这部片子除了打架、风景和大明星以外你还有什么?”———最为典型。一向颇具大师风范的张艺谋终于忍无可忍大发雷霆,痛斥“这些言论不是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的,而是有很多敌意的东西在里面”,“那种批评本身就是变态的!”接着,导演冯小宁也严厉谴责针对张艺谋和《英雄》的批评言论,强调“我们首先应该为《英雄》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而鼓掌,其次再进行正常的文艺批评,而且还应该是善意的。”
张艺谋的震怒,冯小宁的帮腔,都提到了文艺批评,都为文艺批评规定了一个原则,即文艺批评必须是“健康”的、“善意”的,而不能带有恶意和“敌意”,否则就是不正常,就是“变态”。我不便判断那些批评者的意见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自圆其说,但我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从张艺谋和冯小宁对批评者的反批评言论中看,张、冯二人对文艺批评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一厢情愿地为文艺批评规定的原则是不成立的,他们面对批评表现出的那种“委屈”心态是幼稚可笑的。世界上除了善意的、友好的文艺批评,还有恶意的、“敌对”的文艺批评,只要批评者第一没有虚构事实,第二没有使用国骂、京骂等侮辱性言辞大搞人身攻击,那么无论人家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友好的还是“敌对”的,都属于正常的文艺批评。某人的作品问世后,有一部分善意的、友好的批评,自然也会有一部分恶意的甚至敌意的批评,只有把这两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针对某人某作品的文艺批评才可能是全面的、真实的、真正有所裨益的。
张艺谋回答那个提问“打架”的记者说:“我希望你不要用打架这个词,因为那是对这个行业的不尊重。我们在座的有最优秀的武术导演,最优秀的武打演员,你不应该用打架这样一个贬义词。”“我认为这是个很污蔑人的问题。我不是拍武打片出身的,可有人是,而且他们为此干了一辈子,那是他们的事业……”拍武打片当然是一个行业、一种事业,而把武打片称为“打架”不过是一种比喻,如果连这样的形容词也无法承受,那么这个行业和事业也太脆弱了点儿,只怕是连大街上只会“打架”而不会拍武打片的小混混儿也不如了。张艺谋又说,“在中国,经常是做事的被人骂,骂人的不做事。这……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始终不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这里何尝不是在用“骂人”这样一个“贬义词”来“污蔑”那些批评家?他岂不知批评家的工作就是“骂人”,他们“骂人”就是在做事,他们有人为此干了一辈子,那是他们的事业!以为天底下只有自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做大事做实事,把知识分子、批评家的批评、监督一概视为居心叵测的骂人、惟恐天下不乱的捣乱,这是一种典型的独裁者心态。
我在三年前就撰文主张保护“恶意批评权”。我相信,现今价值和利益日渐分化,很多行当都要讲市场竞争,批评已经发展成价值碰撞、利益博弈和市场竞争的一种形式,因此批评既有出于善意的,也应该有出于恶意的;善意的批评有时更像巧妙的吹捧,而恶意的批评则更接近批评的实质。越是恶意的批评,往往越精彩、越深刻,也越有价值;对“恶意批评权”的保护,也就是在更纯粹的意义上保护言论自由。张艺谋的《英雄》能不能代表中国、能不能创下票房纪录新高、能不能拿到奥斯卡奖,不在我的关心范围之内,但张艺谋通过他对恶意批评者的反批评,客观上将传统文艺批评的所谓“善意原则”的荒谬与虚伪暴露无遗,令国人痛感大力推行“恶意批评”之极端迫切性,却大约算得上《英雄》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一大贡献。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