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在德华人的融入话题:吃苦耐劳与“入乡随俗”

2003年01月14日 09:36

  在德国,有数千名在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占有比较重要位置的华侨华人,他们主动地融入到德国社会之中,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不懈努力成为德国社会里受人尊重的一个群体。

  从中国上海来的陈立斌先生现在柏林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来求学之初,为了能快点适应德国的生活和文化氛围,他想法住到了德国人家里。现在,德国生活中的一切他都很习惯,他说:“我感觉不到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在汉堡州银行工作的黄洁女士在德国已经生活了7年。她说,刚来这里上学的时候,从心里就主动把自己当作德国社会的一员来对待,主动跟德国的同学和朋友接触,跟他们学习当地的各种习俗,所以她也是很快“进入角色”。

  这些主动“入乡随俗”的中国人,还以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德国人的认可。

  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期间,陈立斌就以认真负责、顾全大局的精神,让公司的领导见识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公司有些本国员工时常会在负责的建筑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个人要休假或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虽然这在德国公司里是允许的,但公司由于不得不重新安排负责人而增加了工作量。但陈立斌负责的工程总能善始善终,不会因为个人的事情而影响整个工程。他的负责精神得到了公司的肯定,公司刚刚又让他单独负责一个价值数百万欧元的项目。

  中国人要在德国出人头地,除了要有等同甚至超越德国同行的水平之外,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柏林自由大学的谭成忠教授认为,一些中国人能够在德国取得突出成就,具有吃苦耐劳和锲而不舍的美德是个重要原因。谭成忠一开始就在材料光电子领域进行研究,埋头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有许许多多别的诱人机会,但他都是心无旁骛。在德国大学里,评选教授的过程漫长且严谨,就连许多德国人也无法忍耐而去美国等其他国家另觅高枝,但谭成忠坚持了下来而且成功了。

  张建伟不到40岁,却已经是汉堡大学从事计算机研究和教学的终身教授。他告诉记者,他成功的经验是善于取长补短,将德国人的执着敬业和中国人的聪明灵活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他说:“对德国人好的方面我总是采取开放和吸收的态度。”

  旅德的中国人还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业务。一些学者发起成立了留德中国学者计算机学会、物理学会等七个专业协会,每个学会每年举行多次专题研讨会,互相学习和切磋。

  学有所成的中国学人们,也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祖国建设。仅去年一年就有上千名旅德学者回国工作,而且这一数字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刘剑平博士牵头成立了一个在德华人物理学者论坛,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回国创业。刘剑平说:“大家都十分关注祖国的发展,希望能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专长为祖国服务。”

  除直接回国创业之外,不少学者采取其他各种合适的方式为祖国服务。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的余江涛博士经常回国为有关机构做心脏病治疗方面的最新成果报告;柏林自由大学的谭成忠教授同时也是中国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并带着5个博士生……

  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郑汉根


 
编辑:秦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