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赴美举办引才座谈会 多个华人专业团体响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北京市赴美举办引才座谈会 多个华人专业团体响应
2010年05月18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18日电 综合美国《侨报》报道,由北京侨办杨惠时副主任为团长的北京侨办代表团于16日在美国新泽西举办北京创业发展座谈会。

  该访问团市由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共同组团,旨在向科技社团、专业人士宣传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提供的服务,吸引和支持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来京发展。同时,代表团也听取了当地专业人士对来京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对北京市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意见、建议。

  大纽约地区十多个专业人士和学生团体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陈劭毅领事了出席了会议。

  杨惠时副主任向与会者介绍了北京市于2009年6月启动实施的“海聚工程”。开展这项工程的目的,是为北京引进和聚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运作、能够带动首都新兴学科、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吸引上万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按照“海聚工程”的工作规划,北京市将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目前,已经引进了8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北京市2010年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已经通过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www.bjp.gov.cn)和北京海外学人网(www.8610hr.cn)发布。该计划共提出了529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明确了用人单位名称、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拟聘岗位、对所需人才的具体需求及用人单位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

  “海聚工程”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两部分:

  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市政府给予每人100万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由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资助,并提供担保费和担保贷款贴息支持;不受用人单位的编制限制,可担任市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中级以上职位;本人及其配偶和子女可取得北京常住户口,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作选择。

  对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办企业,政府提供10万元企业开办费;对符合条件者,在科研孵化、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受聘到北京科研、教学、卫生等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受单位编制、职称指标限制;符合条件者可办理调京手续,其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可依有关规定随迁。

  海外留学人员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给海外华人回国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是拥有技术就能够创业,创业所需的团队、市场、资金,很多人并不具备,但是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回国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大纽约地区多个专业人士团体参加了16日北京市侨办举行回国创业座谈会,包括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中国旅美金融协会、美中药协、美国联合商会、新泽西华人电脑协会、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大纽约分会、美华专业人士协会、浙江商会、北美浙江专家学者协会、清华大学北美校友会、北京大学北美校友会、天津大学北美校友会、罗格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新泽西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

  中国旅美科协大纽约分会会长方彤认为,现在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好时机,因为,90年代来美留学的中国人很多在事业上有了一定成就,家庭和事业处于稳定状态,但在美国进一步发展事业的空间不大;在大环境上,美国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给留学人员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主客观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目前是回国的最佳时机。

  方彤也指出,回国会面临困难,一方面是如何安置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对语言和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是发展空间多大,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干事方式。

  他指出,中国留学人员除了少数人在高校工作,大部分人在美国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但是并不是有技术就可以创业,创业需要团队、市场、资金,很多留学生并不具备这些。这些技术性人才更适合到大中型企业工作,并且中国为了升级企业、打造国际水准的500强企业,恰恰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中国旅美金融协会主席陈毅松指出,有些人回国后感到不适应,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这主要是因为海归人士对国内抱着过高的期待,而且国内的人也对海归存在过高的期待,双方的期待值都太高,最后产生失望。他认为,回国要学会适应当地的环境,就像当初来美国留学一样,也有一个适应过程,现在是反过来去适合中国。(林菁)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