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程方平:
欧洲近期频发校园贿赂案件,我认为这很正常。
从大环境上看,一方面,欧洲的大学这几年陷入了一定的危机,国家投入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大学从纯公立部分转入市场化。当作弊的风险小于惩罚的力度时,任何国家都会发生弊案。
从制度角度说,这并不能说明欧洲的高教制度不健全。其实,弊案能被揭发,恰恰说明他们的监督机制正在起作用。西方文化相信人性本恶,社会秩序需要通过制度来完善。但任何制度总会百密一疏,关键是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调整。反观我们国家,这方面则弱得多。
我国的学术组织和反腐制度很不健全,往往是一些没有组织的学者个人在抗议和揭露学术腐败,而正规组织却集体失声。
另外,这些贿赂案多于中国留学生有关,恰恰也说明我们的学生价值观有误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就中国留学生而言,身处这样的环境,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谨防陷入“贿赂门”。
西方的监督机制运行上百年,潜移默化之下,他们的人民往往选择遵守游戏规则。而中国学生往往在国内处理类似事件中尝过甜头,到了国外就如法炮制。
比如说,现在国内不少高校研究生给导师打工、搞研究,导师都不署学生的名字,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种怎样的教育?
我认为,欧洲这些校园贿赂案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自己教育体制问题的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其实问题更多,教育的深层导向不正确,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诚信缺失,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章仁彪教授:
我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是部分欧洲高校教授的道德自律问题。
在欧洲的高校中,教授的权力很大。与学生毕业关系最密切的一点,是导师有权力决定学生什么时候进行毕业答辩。成为教授的门槛也很高,除了学术上有突出成就外,需要进行相关考试,通过考试之后还要等待,有位子空出来之后才能填补进去。
一旦成为教授,首先在收入上肯定不成问题,在当地社会绝对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受贿应该不是出于单纯的没钱花。
同时,据我所知,在欧洲,尤其像法、德的公立高校,为了保证教育的纯洁性,有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以德国为例,平日的考试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实行双立名阅卷,批考卷的两位老师往往不是任课老师。如果进入论文答辩环节,由专业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将会负责审核论文,导师并不能自行做主是否授予学位。
另外,在这些正规高校,学生与教授见面谈话有时间表规定,需要预约并进行公示。教授办公室有专职秘书,这位秘书是公职人员,一般与学生谈话,都会在旁进行记录。这一系列的制度,都是为了杜绝教授与学生之间私相授受的“人情分”现象。
我相信,这些校园贿赂案只是一小部分教授的道德问题,欧洲高校整体的管理制度应该还是严谨与行之有效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