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须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忌大包大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须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忌大包大揽
2010年02月21日 15:24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今,留学的群体愈发庞大。留学对于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挑战,更是涉及身体、心理等承受能力的一系列考验。那么,在留学前,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文化适应不良

  14岁初到英国时,张毓完全适应不了当地文化。语言交流障碍,生活习惯迥然不同,这都让年幼的他觉得无所适从。“当时,读了不到两个月,我就坚持不下去,哭着闹着要回中国。”如今已经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的他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张毓认为,如果不是父母果断地选择退学回国,那么现在的他很可能已经成为文化适应不良的牺牲品。“在英国读书期间,我看到不少留学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开朗活泼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患上了抑郁症。”他透露,自己在研读硕士期间,有一名同班中国学生就因为实在不习惯当地的文化而最终无法坚持学业,读了不到半年就自动退学。“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作为过来人,张毓深知留学前做好心理准备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在留学前对目的国做好充分了解,并对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足够的调适,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Yvonne认为,出现文化适应不良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内时可能就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一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却没有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那么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就会让他们感到更加无所适从。”Yvonne表示,有些家长会误以为让孩子出国留学,就能够激发起他们主动积极进行人际交往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不仅很难靠出国摆脱困境,往往还会出现严重文化适应不良的状况,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亲子交流障碍

  其实,在留学生中,“被留学”的学生数量也不少。在心理咨询师Yvonne眼里,这批学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状况的人群。“具有主动留学愿望的学生通常都会对自身具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计划,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融入当地社会的心理准备内容。但是,对于那些受到家长影响而选择留学的学生来说,可能留学的心理准备就不那么充分了。”也正因为如此,在留学生群体中,由亲子交流障碍而引发的问题也不少。

  许先生在送儿子去日本留学时,特地关照在日本的朋友帮着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但不到三个月,朋友就打电话告诉他,孩子“失踪”了。为此,许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特地请了一个月的假,飞到日本四处寻觅小家伙,可没想到刚停留不到一个星期,太太打电话告诉他,儿子已经回到上

  海的家中。“招呼也不打一声,就给我玩失踪,回到家我生平第一次打了儿子。”任凭年过半百的许先生好说歹说、软硬兼施,儿子都不愿意再去日本留学,铁了心要留在国内读大学。

  留学专家邹韶军认为,如今出国手续简便,跨出国门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出现种种问题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在那些自己不愿意出国,却被家长逼出去的留学生群体中,出国后尤其容易出现被动学习、自理能力差等问题,进而引发亲子交流障碍。”对于出国留学的决定,专家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商议,这样也可以帮助双方做好全方位的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

  切忌大包大揽

  邹先生认为,如今很多家长或留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留学的心态,而这非常不利于双方做好留学的心理准备。“有些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在留学期间,要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绩,并且往往以昂贵的学费‘要挟’孩子,这会给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只敢报喜不敢报忧,在外又很难寻求到足够的支持。”因此,他建议家长在孩子留学的事情上,不要太大包大揽,最好还是充分尊重孩子个人的决定,并且事先评估孩子的适应能力、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等,而不要盲从。

  留学生张毓表示,自己14岁就成为小留学生,其实也是父母“助推”的。“父亲有一名同事的女儿留学英国,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于是他也就动起了送我出国读书的念头。”在他看来,现在很多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最优秀的,于是就会习惯以自己的眼光来“塑造”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自认为给孩子很多爱,效果却适得其反。“像我的父母还算比较民主,当我直接表达出这种反感,跟他们据理以争时,他们还会听取我的意见;但对于权威型家庭来说,如果孩子不愿服从父母对自己的安排,又只能选择消极抵抗,那么就很容易发生种种问题,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心理疾病。”他表示,自己曾经失败的少年留学经历也让父母了解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在自立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出最正确的留学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也许在留学的心理准备上,家长要做的调适与留学生本人相比,还要更多”。(夏末)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