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苛刻?政治考虑?英收紧学生签证引各方热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过于苛刻?政治考虑?英收紧学生签证引各方热议
2010年02月09日 0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学生课余打工赚钱已很普遍,很多学生说这是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好途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9日电 据英国BBC英伦网报道,英国内政大臣艾伦·约翰逊近日表示,将采取更严格措施控制学生签证的发放。

  正在北京等候签证的郭凡对记者说,她去年九月就将续签的签证申请递交上去,五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回音。

  24岁的郭凡曾在伦敦国际英语学校(International House London)读了一年的语言,去年九月回国办理签证续签,准备返回英国攻读媒体专业硕士。

  郭凡说:“尽管新的规定不会直接影响我,但签证交上去这么长时间没有办下来,这跟英国收紧签证政策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有利有弊

  郭凡认为,新规定提高对申请者英语水平的要求是对的。她说:“这对中国学生来讲是利大于弊,毕竟是为了自己以后到英国生活更方便。”

  不过,郭凡说,缩短打工时间和限制陪读的新规定,有点“让人为难”。

  “我愿意打工,如果我能保证出勤率,保证每次的考试成绩,为什么不能利用空余时间,让我的生活水平更高点呢?而且这也是接触社会,学习提高的过程。”

  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攻读经济学本科的Michael说:“我2007年第一次来英国就是读语言课程,学习了一个月,当时对语言完全没有要求,如果按现在的规定,我肯定来不了。”

  Michael说,出台这一政策会拦住很多读短期课程的人,不过他表示也能理解内政部提高英语水平要求的做法。“到英国后,语言会很重要,如果来之前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来后会比较困难。”

  他说,这反映出英国移民政策的“关门”趋势。“我的确感觉到这几年来英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在伦敦读预科的那一年,每天都听到中文或者是其它国家的语言。”

  有些苛刻

  30岁的陈建廷1月11日从台湾来伦敦EC语言学校学习英文,学期20周。英文不好的陈坚廷赶上了政策调整前的“末班车”,否则,来英国的打算就得泡汤。

  对内政部要求申请人英语水平接近GCSE的水平,陈建廷说“这有点苛刻”。

  “很多人来这里是为了学习英文,对那些英文基础差,又没有英语环境的人来说,就没有机会来这里学习英文。”陈建廷正考虑打工的事情,因为每天上课才三个小时,有很多空余时间,当得知内政部将打工时间从20小时减半至10小时候,他很失望。“英国的消费水平高,尤其在伦敦,经济上有些学生恐怕就负担不起了。”他说,英国出台这一政策可能与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有关,不希望外国人抢了本国人的工作机会。

  与郭凡相比,陈建廷认为限制陪读没有什么不对,“不到六个月的短期课程,没必要让家人陪读,除非他们自己也有学业,否则来旅游就行了。”

  政治考虑

  曹群是伦敦南部的英国科罗伊登学院主管国际教育的副校长,他说,新规定的出台对两个领域的影响最大。“一个是借留学来英国非法打工的假留学生,另一方面是断了英国国内赚假留学生学费的教育机构的财路。”不过,对曹群这些长期从中国高校招生来英读书的专业人士来说,新政策也会产生“副作用”。

  曹群举例说,去年九月他们学校举办六个月短期交流项目,有六名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顺利地得到签证过来;如今由于政策收紧,七、八名湖北工业大学的学生当中,只有两人首次签证顺利过关,其他人都被拒签。

  “由此看出,上面政策的改变马上造成直接的影响,使我们意识到英国的政策风向在变。”曹群说,新政策有英国政府政治上的考虑。

  “当英国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都会打移民牌,这很正常。不过,这有些因噎废食,虽然的确有人滥用英国的学生签证,报读短期课程,然后非法打工,甚至消失在人海当中,不过,确实有中国学生就是希望来英国学习语言和文化。”

  曹群分析说,英国的学生签证会继续变化,“如果经济好转,或者英国在争夺海外留学生市场上被其它国家超越,届时英国政府可能会相对放松签证要求。”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力洪对记者说,新的政策对所有非欧盟国家适用,并非针对中国。他说:“目前大陆来英国的留学生主要在正规大学读书,我们也鼓励学生就读正规大学,教育处也在网站上公布了正规教育机构的名单,供学生查询。”

  力洪说,目前这一政策内容还不具体,使馆教育处将进一步观察。(高毅)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