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就创业梦想 孙大海:打造海归创业理想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努力成就创业梦想 孙大海:打造海归创业理想地
2010年01月11日 15: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物素描:孙大海,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后。1997年,应邀回国任教厦门大学。担任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推动科技部火炬中心、厦门市科技局等共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从理论上研究孵化器运营的研究机构——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2000年5月,到厦门火炬国家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任职副主任。2002年初由他领导起草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的规定》成为全国目前唯一通过地方立法机关出台的吸引留学人员的地方性法规。2003年被中组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团中央和授予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2005年,被科技部授予中国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10周年先进个人。2008年12月,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个人。2009年作为优秀归国人才被邀请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

  无论是在厦门大学的教学科研“育人”岗位、还是在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创业孵化”岗位、或是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管理”岗位,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回国12年最重要的体会,孙大海认为,一是要珍惜机遇,重视产学研结合,把所思所学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真正重视自主创新,多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

  孙大海说,“1994年,我在美国读博士后,年底成为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分析科学中心的专职研究员。1997年,厦门大学邀请我担当教育部分析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面对国外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我毅然决定回到祖国。我觉得优越的物质待遇并不是一切,只有身处祖国的怀抱里才会连根连脉,才会感觉到那种当主人翁为国服务的快乐,才会觉得踏实。”

  2000年初,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选调孙大海到厦门火炬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事业,去努力成就更多精英人才的科技创业梦想。孙大海说,“因为我觉得大学并不缺乏科研人才,社会上真正缺乏的是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我从一个学者转换成一个管理者和火炬事业的实践者,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促进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上。”

  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级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高科技小巨人企业。

  国家级高新区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最为集中的地方。

  厦门火炬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保增长促发展,成为福建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利用公共科技平台搞自主创新,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工作中,成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厦门火炬高新区形成了光电、电力电器、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为906亿元,出口创汇80亿美元。以占厦门市不到3%的工业能耗、不到1%的土地面积,实现厦门市30%以上的工业产值,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到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70%以上;是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度最高、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创新和产业基地。在全国高新区中,厦门火炬高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居名列前茅,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新的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将继续以火炬计划的实施促进高新区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带产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基点,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鼓励企业根据需要设立自主的或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大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的转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加工制造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和外向带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显著增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将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殷陆君 郭伟)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