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所在的大学以32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直接聘为教授的待遇引进一名文科海归博士。
如今,从媒体上经常可见、有关海归的报道,却是如此: “当海归的光环‘褪去’之后,洋文凭不再吃香”、“洋文凭为何成‘废纸’?”、“当‘海归’不再吃香,你还会出国镀金吗?”“海归为何变‘海待’”?难道留学真不值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到了国外,也在处处探求它的答案。
在英国访学期间,有不少中国学者执教于我所访问的大学。除个别文科院系没有中国教师,不少院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20多人的院系中,来自中国的教师竟约占三分之一。
我与这些中国学者探讨起海归人才的问题。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38岁的杨老师,11年前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来到英国,现在是4个博士生的导师,年薪8万多英镑。我问她为什么要留在国外?她告诉我,相比较而言,这里科研硬件设施比国内要强,国内只有顶尖的大学才有这么好的实验室。这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也比较多,也方便,学校每年都能为你多次支付国际会议费。这里的生活环境也好,安静、不嘈杂等。
当我称赞她的成功时,她却说,自己与那些成功的“海鸥”人才相比,还差很远。她认为现在国内政策非常好,吸引了大量的海归人才,她的同事就被国内一所著名的重点大学引进,而且给了很高的待遇和很好的实验室。
她还饶有兴趣地给我谈起几个名词:“海鲜”:留学人员回国受重用者;“海星”:海归中的明星;“海藻”(海找):海归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背景不高、难找到好工作的留学人员;“海根”:扎根海外的留学人员,是指那些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打下了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基础;“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很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海鸥”: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即与海归相比,并没有彻底回到国内,或者说即使留在国内也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
了解到这里,我心里有了答案。 海外留学值不值?这样的话题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海外留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海外留学只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和条件,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生的终点和结果。(张朝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