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倒闭租房被骗 留学生海外权益期待有效保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学校倒闭租房被骗 留学生海外权益期待有效保护
2010年01月06日 11:3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小方大学毕业后,通过广州一家中介机构自费到加拿大多伦多某学校学电子工程专业,当他走进校园时却十分意外,“整个学校只有8间教室,除了两个电脑房外,没有任何实验仪器,条件甚至不如国内的中学,这与我当初从留学中介那里得到的信息相差很大。”小方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每年都有十几万名自费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出国学习。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工作会议上,如何有效保护我国留学生合法权益成为热议的话题。

  九成出国留学人员为自费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7.9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6.16万人,占总人数的89.87%;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有100.24万人。

  我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参赞岑建军介绍,2009年,在美国注册的国际留学生总数约为67.2万人,中国留学生达到9.8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幅达21.2%,列2009年国际留学生增幅之首。

  据报道,目前澳大利亚有外国留学生46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最多,有13万人。经济分析人士指出,海外教育产业很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创汇产业,每年将为澳大利亚带来约200亿澳元收入。此外,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将留学产业作为本国的主要出口行业。

  留学市场背后的巨额利润和商机,直接导致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诱骗和欺诈行为层出不穷,我国留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出现。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周建平参赞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中小规模或者是经营不善的私立学校频频宣布倒闭,颁发假文凭,欺诈、坑害留学生的报道常见诸报端。“相关投诉案件逐年飙升,2007年整个私立学校投诉案是1038起,2008年上升到1368起,2009年仅上半年消协就接到763起,每年增幅超过30%。”

  不规范私校损害留学生合法权益

  周建平认为,国外不规范的私立学校是我国出国留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由于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90%为自费,其中约三分之一在私立学校就读。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周建平看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教育被当作产业进行经营运作。“比如,目前新加坡只有8所大学是政府公立的,但却有1200多所私立学校,这些私立学校均以公司形式注册,完全是商业运作,新加坡政府仅仅对其进行‘柔性’监管,所以导致私立学校低门槛、高风险。”

  据了解,留学生权益受损的一个方面是租房受骗。周建平介绍,仅2009年新加坡就相继发生了多起黑中介与房主或二房东相互勾结,诈骗中国留学生的团伙租房案件。据不完全统计,受骗人数已超过50人,涉案金额超过20万新加坡元。此外,逾期逗留、非法打工、学业不良被取消签证等各类案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安全。

  选对学校和正规中介是关键

  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部在支持公民自费出国留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涉外教育监管处处长陶洪建介绍,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对国内401家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资格认定,发布留学预警46期;向社会推荐了美国等33个国家约1.5万多所办学比较可靠的学校名单;建立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并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推出了留学中介服务示范合同文本。此外,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近日还与天津、山东、江苏、江西四地教育部门签署了共建共管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协议,下一步教育部将在试点基础上与更多省份合作,共建共管自费留学中介。

  针对我国自费留学生群体数量急剧膨胀、独生子女多、低龄化趋势明显的现状,留学生该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此,专家提出3点建议。首先,学生出国之前对自己、对国外情况应有一定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选择教育部认可的学校和正规留学中介机构办理留学。对于大学而言,生源质量是学校的基本竞争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永远是好大学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因此,对于那些声称免外语成绩或仅凭较低的外语成绩就可入学的学校要尤其注意。此外,如果有的机构或个人打着“代理招生”、“合作办学”的幌子招收留学生,那么学生和家长也要特别提高警惕,否则往往是上当受骗的开始。

  再其次,留学生到国外后要学会自我保护,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意外灾害及违反当地法律等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对突发的各种事件,留学生应及时向我国驻外使领馆报告。“使领馆永远是保护我国留学生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周建平说。(张晨)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