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务省: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签证可延期一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日本法务省: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签证可延期一年
2009年12月10日 0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0日电 据日本《东方时报》报道,明年4月,将有大量的留学生面临毕业,许多人开始进入紧张的就职活动,出席就职说明会、投寄大量履历书……但是,在目前就职冰河期,绝大多数留学生都遭遇就职难的困境,许多留学生来电来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留资格期限内没拿到公司内定,找不到合适企业就职,是不是就得卷铺盖走人?入管局会让我马上回国吗?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法务省入国管理局,入国管理局在留课担当对此做出解答。

  这位担当明确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开始,对于那些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如果毕业后没有进入日本企业就职,并有在日就职意愿的,将给予一年的签证,以方便其继续在日本进行就职活动。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留学生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而继续想进行就职活动的,在留资格最长可以延长180天。作为日本支援外国人留学生在日就职的一环,也为了留住外国优秀人才,从今年的4月起,入管局开始实施一项新规定:对于大学毕业生,如果在留状况没有问题,且有继续进行就职活动意愿的学生,可以附加上大学等教育机关开出的推荐信,其在留期限有可能从180天延长至1年。这一规定,也同样适合于就读于专修学校专业课程后,获得专修士称号的毕业生。

  所谓留学生毕业后从事就职活动,签证可以延长一年,这只是一个通俗说法,正式的表述,是获得半年的“特定活动”资格,再可以更新(延长)一次。这样相加,就是一年的签证。在谈及具体方法和程序时,入管局担当介绍说:毕业后没有拿到内定的学生,可以先申请为期6个月的“特定活动”在留资格,利用此资格继续找工作,但在此期间,依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可以申请一次在留资格更新(既“特定活动”在留资格的延长)。也就是说,毕业之后以就职为目的,最长可以在日继续停留1年时间,进行就职活动。但是,在这1年期间还是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就没有第二次的更新,最终因为签证到期而只能回国。这样有一年的“缓冲期”,也能避免一些优秀留学生,在毕业时,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就盲目或随便先找家企业就职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何为在留状况没有问题

  记者问道所谓 “在留状况没有任何问题”是何意思时,担当者解释说,所谓的在留状况“有问题”,是指留学生在在留期限内完全不去学校、一味地打工、有犯罪经历等。有以上等情况者,即使是以就职名义申请在留资格的变更,也很难被批下来。

  有关“持有大学等教育机关开出的推荐信”中,除了大学,还有哪里的推荐信可以适用?入管局担当者说:“除了大学,还有就是短期大学、大学院、专门学校和高专等教育机关开出的介绍均有效,毕业后申请在留资格变更时,需要学校的推荐书,不管学生毕业与否,这个推荐书只要在在留期限内提出即可。”

  留学生在日本的企业拿到内定,大学毕业之后在申请工作签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的专攻内容与公司的工作内容是否被包括在“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的概念之内,或者是与其内容相关。那么,如果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内容,与上述在留资格的内容无关的话,会怎么样呢?入管人员介绍说:在留资格是否可以得到变更,担当主要是参考“上陆许可的基准省令”进行判断的。如果变更许可没有被认同,那么原则上是不能留在日本,留学生只有回国;而所谓的关联性,进入公司后,职位和工作内容会有变动,关于这一点,入管会酌情处理。但是,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内容完全无关的话,就很难获得在留资格。

  哪些专业获签证较容易

  “既然申请在留资格的变更,需要专业和工作内容的统一性,那么哪些专业,比较容易拿到签证呢?”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担当者这样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具体的统计资料。但是留学生中最多的,还是申请“技术”和“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的在留资格。据入管局的统计,去年(2008年)申请“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的有7863人(71.2%),申请“技术”签证的有2414人(21.9%),这两项合起来就占全体的93.1%。

  资料

  2008年以就职为目的而申请在留资格变更的外国人共有11.789人。其中11.040人被许可。与前年相比增加了778人,增长了7.6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是自1988年开始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按照国籍的区分,中国人以7.651人占全体的69.3%。(远藤英湖 紫月)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