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博士的儿子,想在中国国内找个女朋友,李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天各一方,现在的孩子哪还像我们这代人这样,有那么强的奉献精神,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过去陪他呢?”
反应强烈,皆因李萍对奉献体会太深。奉献,几乎是李萍陪儿子出国时的写照。当时上高二的儿子去以色列读书,而李萍的丈夫也在以色列一所大学任职,她毅然决定:陪读!她的确做到了放弃,放弃事业,也放弃了一个年近中年的人多年来营造出的亲友环境。
但陪读的两年中,李萍却深感“与世隔绝”。“我跟老公聊天,翻来覆去就那些事情,他知道我是憋坏了,耐着性子听我讲。”而她,除了教会儿子做了几道四川菜外,并无太大收获。最可笑的是看电视,耳濡目染并没有让李萍了解一点语言或风土人情,反而是“电视开着,我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折磨人的是,“别的事”也大多是出国前的陈年事。
一次回国过年,亲朋关心的都是:去过哭墙吗?国外环境很美吧?听说你们住的地方边上有条河?他们的生活习惯如何,是不是和中国人很像?这些问题让在国外整天围着儿子转的李萍深感“挫败”。然而,最让她吃惊的,却是儿子说出的感受:“和我的外国同学聊父母,觉得差别太大了,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什么时候鼓励过我们啊?全是打击!”儿子的朋辈心照不宣、点头微笑。
李萍又做了个毅然的决定,和丈夫一起前往芬兰,让儿子继续在以色列念书。“他要的是我们的鼓励、支持,不一定是天天能看到我。他从前是个连选课截止时间都不知道的孩子,现在自己打工,为了省钱走两公里和同学去打乒乓球,他知道怎么计划自己的生活,也应该知道了。”和儿子分开之后,李萍反而能看到国外环境对儿子的影响,一些可喜的影响。至于做饭,那就交给电话和网络来解决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