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留创园来说,不算短;对于一项事业来说,不算长。
金秋十月,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15周年暨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15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办。自1994年中国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南京建立以来,留创园已走过15年的建设发展历程。15年间,留创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一个园区到成为一项事业,从初创走向跨越发展,犹如中国经济海洋中的一艘航船,经风御浪,引起世人瞩目。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热潮中,南京“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应运而生。一花引来万花开。不久,上海、北京、山东、西安等地先后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我国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事业开始“扬帆起航”,正式架起了沟通国内外,吸引立志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桥梁。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用“了不起的工作”来形容留学人员创业事业。留创园15年成长足迹展示的是经营方式、服务内容、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据《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留创园已经达到148家,各个留创园的孵化场地约比初创期平均扩大了4.8倍,其中在孵企业达到了6000余家。
全国留创园园区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现代化共享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在园区硬件建设、孵化网络建设、技术孵化能力建设、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以广州留创园为例,从最初租用面积1.43万平方米场地供留学人员创业,发展建成了包括广州科学城综合研发孵化区园区、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园区、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西区园区等7大园区,形成了资源互补、配套齐全的孵化网络,总孵化场地超过100万平方米,为留学人员企业在内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
专业孵化形成特色
15年间,留创园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
这其中也走了一些弯路。一些留创园盲目揽才,对自身定位不清,缺少具体规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园区企业分散而无法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孵化出成功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同时留创园也暴露出平均分配资金、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起步期各地留创园都大同小异,属于综合型园区。”杭州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管宇主任说。随着留创园的发展壮大,一些产业在园区所占比重增大以后,逐渐形成滚雪球效应,吸引配套产业及上下游产业的聚集。正如管宇所说,这些产业渐成规模之后,就会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慢慢产生产业聚集效应。所在的留创园也会逐步分化,由综合型园区向专业型园区转型。
目前许多初具规模的创业园已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在吸引人才方面更趋理性。
杭州市有7家留创园,根据城市定位,园区将目光投向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据管宇介绍,杭州市留创园近两年资助的6个项目中,有5个属于新能源产业。厦门留创园已形成以光电显示、电子信息、电力电器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据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介绍,厦门在这些方面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目前已搭建LED国家级检测中心,IC设计平台。其平台显示产业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可以把前端的电板等产业吸引过来,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
建设专业型留创园已成趋势,各留创园自身的孵化特色和全国性的留学回国创业孵化体系正在形成。很多创业园已经意识到,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势、产业发展需求等,找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产业,才能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自2004年以来,全国留创园建设的数量增长趋缓,但是,各地留创园更加注重孵化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
“创业园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园区中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从别的工作岗位转移过来,有些人对政策、市场信息、技术等没有良好的理解、把握能力。”无锡市留创园主任桂涛说。
随着留创园的规模化发展,其软件、硬件设施,服务能力、管理人员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各留创园还在孵化模式、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为企业提供入驻、工商、税务等筹建“一条龙”服务和周到的物业服务;西安创业园建立了专家服务体系,率先实行了“创业导师”这一新型企业培育模式;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充分利用合作共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推进“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模式,拓展留创园投融资功能,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对初创期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关注与投入,帮助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辛林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