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我“在路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出国留学 我“在路上”
2009年10月23日 10: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属于自己的时间,是节假日。今年的国庆和中秋,在日历上两个日子连得很近很近,我想,留下一天,给心灵、给家人、给朋友。这一天,不学习,不紧锣密鼓,悠悠的。为了有这样悠闲的一天,我早早就开始做作业。祖国国庆那天,我看了国庆阅兵式,那是很豪迈的心境,心里“中国”这两个字还带着墨香。

  隔天晚,我带着一份轻松入睡了。12点睡,次日早上10点自然醒。睡饱,很幸福。我伸伸懒腰,看着窗户发呆了一小会儿,窗上挂着小雨滴,晶莹透明,那么简单而漂亮,淅淅沥沥的小雨,和开始泛红的树叶,让我想起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远方的亲人朋友,一切安好?不知在清华时对我耳提面命的导师是否还在伏案阅读?不知我年已七旬的导师是否在剑桥的办公室中忙碌?忽然想起我的两个朋友,是他们让我在1998年偶然阅读到了列宁的《哲学笔记》,在2000年读到了波普尔和库恩的方法论,不知他们近期在读些什么?

  从2008年8月到波士顿,我和大家的交流没有以前频繁,但是我心里还是记挂着的。虽然学业较紧,我还是一直在看国内的新闻动态。(苏延芳)

  我希望自己几年后回国,不仅带着对亲朋好友和故土的亲切,也添一点国际的视角。

  我越来越清晰自己想做什么,不过这个过程并不那么愉悦。相比而言,我写作比较好,还是数理比较强?我应该在哈佛多接受跨学科训练还是多接受经济学训练?我的导师给我做了第一学年的评估,大体结论是:我的数理比较强,相比而言,写作很弱;我应该多接受经济学的训练,在原有的基础上专注于卫生经济学,以待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关于写作和数学,我想2008年是一个分界点。我很难想象在清华有人说我数学比较强,在高手如云的清华园,我的数学仅供“自娱自乐”,而我很清楚自己喜欢写作,喜欢在文字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畅游。与其说我数理基础好,不如说平均水平而言,中国学生的数理训练比美国学生好。不过,我承认,我的英文写作不好,比如哈佛本科生都接受过的五段训练,我对这个“洋八股”中的“起承转合”表达还是挺陌生的,特别是在学术论文中涉及到思想精确度和浓厚度的时候。另外就是,我常常听到老师和同学们讲“直觉”,英文的写作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还有思考方式的差异。

  我现在从中国教育体制穿梭到了美国教育体制,我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如果说“取其所长”——在中国学数理在美国学辩论,我应该多修一些政治学、社会学或卫生法学的课程;如果说“扬长避短”——自己擅长什么就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和素养,我应该多修一些方法论和经济学的课程。诚然,我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人,有点理想主义的情结。我想,我不怕道路的泥泞和艰难,我愿意带着语言上的障碍去学习,以期像美国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一样批判性地思索、提问、讨论和学术写作。可能接下来几年我成果少,可能我还是有语言上的隔阂,但是我相信,我在路上。

  有一件小小的事情让我相信,我不是逆流而下,我享受这个逆流而上的过程。我在看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我看着看着忘了时间,等我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我错过了一节课,我看书入神了。我知道真正让我觉得享受的是文字中的思想和自己写作的乐趣。即使假设我擅长于定量方法,对于我而言,这是工具,如果不依附于有趣的研究话题,不会有生命力。

  记得在暑假的最后一周,我问自己:“准备好迎接新学年了吗?”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像一个小战士即将上战场,很平静地对自己说,是的。我对这样的生活有了归属感:早起、阅读、上课、做习题、小组讨论、编程(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我自己编程)、写论文、倒头就睡……偶尔去运动,偶尔烤个蛋糕,偶尔写点属于自己的文字。哈佛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小闹钟,老师、学生仿佛是指针,一直在滴答滴答前行,永不疲倦。(苏延芳)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