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纽约揽才 称“海归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李开复纽约揽才 称“海归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
2009年10月06日 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月刚在中国北京创建“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博士,当地时间十月四日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作了一场主题为“抓住中国互联网新机遇”的讲座。 中新社发 孙宇挺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0月6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前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毅然放弃Google为慰留他给予有史以来最高数目的股票,于9月初宣布成立自己的公司“创新工场”。成立才刚满一个月,李开复于4日风尘仆仆地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招募人才并发表演讲。

  截至目前为止,他已收到超过3万份履历。曾历任苹果电脑多媒体部门副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与Google的李开复笑说:“微软成立第一天收到1000封履历,Google第一天收到3000封履历,我的创新工场第一天就收到7000封履历。”

  创新工场成立目的是要“打造中国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大规模且有系统地在未来十年,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三大领域培养出50家高科技创新公司与500位创业家,寄望下一家世界级的大企业就来自创新工场。他认为,在中国虽有人才,但却缺乏资金、创业与管理经验,在高科技公司大者恒大下,中国人才将越来越难出头,所以他想帮人圆梦。

  在登高一呼后,他迅速募集到来自美国与两岸的资金,包括富士康集团郭台铭、中经合集团刘宇环、联想集团柳传志、YouTube创办人陈士骏等人都是他的投资者。

  目前尽管收到的履历数目惊人,但李开复坦承,其中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选,“所以我才要三顾茅庐,直到找出来为止”,这也是促使他此次来美寻找人才的原因。

  实际上,李开复这趟纽约行,决定很仓促,四天前才敲定。尽管如此,“李开复旋风”还是吸引满场听众。活动主办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联主席沈琦表示,希望参与他讲座的人超过1500人,最终只能让最早注册的600人进场,现场座无虚席。

  属于“海归”先锋的李开复对现场的留学生表示,海归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他呼吁:“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他认为尽管目前海归仍有优势,但在未来十年,中国的成功创业者,将都是没出过国的“非海归”,而现在这种迹象已越来越明显,“因为他们了解中国市场。”

  李开复对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特别是网络领域,他举电子商务为例,“中国的上网人口虽超过美国,但覆盖率却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消费力也只是美国的十六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还有48倍的成长空间,所以我觉得中国网络的成长空间还是巨大的。”

  这也是他投入创新工场的原因,他说自己看到中国有三个巨大趋势正在成形:首先是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爆发性的成长;再来是一批优质的创业者正在产生中;第三是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是不平衡的,“如果我现在不做,就太晚了,所以我决定现在就去做”。

  海归再不回去 就来不及了

  问:这次到美国目的就是与大陆的海归接触,觉得现在海归的时机如何?

  答:我觉得今天在美国得到的教育对回国创业,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每天都在消弱,对这种消弱,我也对他们发出一种声音: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因为我的预测是,在未来十年中,中国互联网主要的创业者,成功创业者,都将来自那些未出国的非海归;而且今天已经可以看到这种迹象,“百度”李彦宏那个时代已成过去,今天如果你看一些最红的网络名人,他们大多都是非海归。

  问:可否谈谈台湾与大陆人才的优势?两者又要如何作结合?

  答:台湾的人才我觉得还是非常优秀的,其实整体来说,台湾人才的培养时间整体比中国来说还长,所以基本上来说,台湾有经验的还是比较多。另一方面,台湾教育还是相对比大陆要好,跟美国的联系也比较好。但问题是,台湾的学生没那么努力,不像大陆学生那么拚命,成功的渴望感没那么强,可能是相对来说好日子过得比较多。

  而两岸确实还是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如台湾的富士康、鸿达电目前与大陆厂商的合作就创造出很大的手机市场,两岸是应该结合的,两岸会做的更强。我自己也是两岸的结合:我在台湾出生、在美国长大受教育、并且在大陆工作,我把三个优点结合起来,成就今天的李开复。

  问:您的投资人从柳传志到YouTube的陈士骏都大有来头,其中鸿海总裁郭台铭就说他认识你已经18年,所以你在经营人脉上有何秘诀?

  答:其实我不是特别擅长经营人脉,我觉得郭台铭是我投资者中第一个认识这么多年的,其实我想有更多的投资人,他们是认可我个人的能力和还有我们这创新工场的模式,还有这模式可能对中国带来的帮助。

  问:外界都在好奇,这些投资人都大有来头,但人们比较担心的是,你手下没有大将,这又如何回应?

  答:我其实找了很多能干的人,只是说并不是他们每一个都需要非常有名的,名声价值其实是有限的,真的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真的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我想找的是那些可能在本土企业工作过,还有那些重复性的创业者,他们真正有这样创业经验,能补足我个人的不足,所以我觉得期望值就是,不要雇用一些明星,因为又不是拍电影,我要找的是真正能够做事的人。

  两岸结合 成就今天李开复

  问:此外,外界也担忧说你本身没有创业过,怎么能指导其他人创业?

  答:其实我是创过业的,我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是从零到有,“Google中国”也是无到有,这都是我一个人做起的,我当时都是没有员工,一切都是重新创建,都是我一个人所做出来的,这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那我觉得差别的是在什么地方呢?这两个是外国公司,我们需要更多本土的运营经验、本土的文化、本土创业的经验,所以这个我会找一些人来帮助我,他们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经验。

  问:在离开Google后,媒体争议连连,说是Google在中国没希望了,你的离去会不会造成对Google的伤害?

  答:我觉得今天你还可以看到,我走了之后,市场占有率还是30%,一点都没有跌,Google也很快宣布我的继承者,所以我觉得一个公司它在任何一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继承计画,不能去过分地期望一个人能够撑下场,我觉得这种理解应该是种误解,那可能因为过去我在中国比较久,做的名声比较大,但是,不能是因为这个就代表我不能换工作,或是我未来就不好,但事实证明,今天Google在中国还是运营得很好。

  问:你曾说离开Google是跟随“内心的声音”,怎么说?从大学转系、担任教职到陆续在苹果、SGI、微软、Google四家公司转换工作,内心的声音又是如何转变的?

  答:所谓内心的声音,就是做什么事是能让你最有生产力的、什么事让你连周末都想去工作。而谈到转变,我可能会用这个方式来描述我的转变,很多中国学生也问我说,是不是在大学的时候要做好计画,25岁、35岁要做什么,这绝对不可能。

  也许你会说是不是随心所欲,当然也不是这样,一些你内心的声音还是要对社会有意义、对你是有价值的,然后是不违反法律等等。不仅仅是随心所欲,我会用Steve Jobs(苹果创办人)的方法来描述这样选择的过程,他是说我们人生在世可以说是“在画点跟画线”。每一个点,就是说你心中告诉你,这个东西我喜欢去学,想要去学,心中告诉我应该学,我有天赋去学,然后当你有这样的声音的时候,就不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就去学它,也不要问自己在你人生轨迹中,它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不用知道,但是在未来人生的某一天你会发现,你有机会把你画的这个点,用一条曲线,把它连起来,当然不是每个点都能连起来,但连起来的机率还是很大。(张经义专访)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