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创业导师安文的指点,海归博士谢荣才的产品如今可能还搁浅在市场大海的沙滩上。
谢荣才说:“当初,对开拓产品市场实在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过去十年里,不论在美国攻读博士后,还是回国后任职中科院,谢荣才接触最多的莫过于技术研发。创业之前,市场营销是他人生经历的空白处。创业之后,这块空白成了他发展的绊脚石。面对茫茫市场,他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失去了方向。
这时,谢荣才想起了安文,河海大学商学院苏南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文是2008年常州高新区聘请的创业导师,负责指导谢荣才等海归创业者。几番交流后,安文结合产品价值和市场需求,提出建议。
这是谢荣才在导师的帮助下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他发现:对创业者而言,导师的存在很有价值。每次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他开始下意识地咨询导师安文。
导师:“问诊”海归“创业通病”
每个月,常州高新区会安排安文等导师至少召开一次座谈会,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在多场座谈会上,一些类似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例如,市场销售、缴纳税费及如何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等问题。安文表示,这源于海归的“创业通病”。
安文认为,现在政府重点吸引的是技术型海外人才。他们的最大“通病”是在创业前大多没有经营经验。
其次,海归不熟悉国内商业环境,也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转变观念。安文对一位留美海归的困惑印象深刻:“他虽然回国了,但潜意识里仍遵循国外征税标准,怀疑企业受到重复征税。”
再者,海归不太理解国内的人情世故,与外界打交道的能力稍差,有时与客户喝咖啡也搞AA制。安文建议,海归要适应国内建立人脉关系的方式,不要过于较真儿地将工作需要的普通宴请都归为商业行贿。
在人情味浓重的东方社会,除了学会培养交情,还要讲点“江湖义气”,人脉才会越来越广。安文指出,有些海归倾向以欧美式的雇佣关系维系创业团队,职员一犯错就按契约解雇,造成企业不稳定。“我常劝他们搞一点‘下不为例’,做一些局部让步,换来企业发展初期最需要的和气和人气。”
创业者:认可经验型导师
对于导师指出的问题,海归大多虚心接受,把每次师生交谈当作“人性修炼”。
留日博士张浩是安文指导的另一名创业者。起初,他认为,有了国内少有的好技术就能拥有市场。然而,创业以来,他掌握的计算机图形仿真先进技术却四处碰壁,赔钱还赚不到吆喝。
张浩询问导师安文:“我的技术为啥在国外深受欢迎;在国内却谁也不理?”
安文告诉他:“技术研发可以是‘闭门造车’的个人行为;而办企业、卖产品绝对是市场环境下的社会行为。没有‘公共关系’的理念和行动,肯定得不到用户认可。”
经过思考和实践,他开始接受导师意见,积极拜访相关部门,争取社会对该技术的了解和认同。如今,来自各省水利和地震监测部门的订单已让他忙不过来了。
同样受益于安文指导的海归谢荣才认为,导师的意见非常重要。在导师丰富的企业指导经历中,他最佩服的是天合公司的案例。在安文指导下,这家曾经资不抵债的小企业竟然奇迹般崛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安文感到,海归创业者以成败论英雄,普遍重视有实践经验的导师。“高新区以前也请过名家教授营销知识,但他们反应冷淡,听了不到半小时就走了。”相比之下,安文每周都会接到十几个电话咨询。
推广:势在必行,但困难不少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创业导师制度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数不少,如北京、上海、大连、西安、长沙、苏州、济南、常州、无锡。各地创业导师队伍组合多元化,既有综合能力强的成熟企业家和大学资深教授,又有专业过硬的律师、风险投资家等行业精英。他们义务为创业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和融资提供全方位的辅导和指引。
接受采访的数位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相关人员均肯定了创业导师制度的存在价值,并认为有必要向其他城市推广。
作为该制度的受益者,谢荣才说:“没有导师点拨,会多走许多弯路。虽然问题解决还是靠自己,但导师提供的不仅是建设性的意见,还有人脉关系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对遇到创业困难的海归,这些帮助特别大。”
在一片叫好声中,来自一座中部城市的一句尖锐质疑发人深省: “在具体落实时,又有几个城市能落到实处?”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创业导师制度的落实还远远达不到规范。除了公开上课外,每位创业导师一般被分配专门指导一定数量的海归。当导师和海归的数量出现悬殊时,导师所指导的“一定数量”的海归会多达几十位。僧多粥少的局面直接导致导师时间不够,精力有限。目前创业导师都是不计报酬的,长期下来,积极性难免受影响。有些城市反映,导师的稀缺使该制度的受益面有限,并不是每一个海归都能在创业中得到悉心的指导。
安文认为,应尽快出台更多的激励机制,将创业导师制度纳入科技教育管理体制,才能调动更多专家加入导师队伍,推动海归创业的一江春水。(陈秀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