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炎热的夏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内,郑光旭油画写生作品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他们有的驻足于油画前,思绪飘飞;有的与同伴讨论作品,各抒己见……宽敞的展厅里人头攒动。在关注画展的人中,有很多和郑光旭一样留俄回来的艺术家。他们的故事,是一部执著追逐梦想的励志书。
垃圾堆里捡来的梦想
本场画展的主角郑光旭调侃地说,他的油画梦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说来也巧,改革开放初期,我有个朋友在清理垃圾时发现了一期俄罗斯的《星火》杂志。里面收录了奥列格·叶列梅耶夫的画,那幅画震撼了我。没想到这幅画的作者会成为我后来的导师。”当时的郑光旭只有18岁,虽然身在东北小城,不敢想有朝一日能成为名师的高徒,但是这本杂志彻底点燃了他对油画的激情。
2005年,34岁的郑光旭如愿以偿,被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派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习油画,师从列宾美术学院院长、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院士奥列格·叶列梅耶夫教授。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一路走来我吃了不少苦头,所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去俄罗斯之前,郑光旭就下定决心要学有所成。在奥列格·叶列梅耶夫的严格要求下,郑光旭的绘画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坚信,多画才能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要勤奋。在列宾美术学院3年,郑光旭完成写生作品约400幅,平均每2至3天完成1幅画,冰天雪地的环境常让他作画的双手冻得发疼发僵。
凭着天资与勤奋,郑光旭创造了很多第一和唯一:历史上破格升入世界四大美院之一——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5年级(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人;近12年来唯一获得列宾美院学院奖的外国人;唯一入选2007年俄罗斯国际双年展的中国画家。
博物馆让梦想起飞
在俄罗斯博物馆,郑光旭欣赏先辈们的作品,学习先辈们的绘画技巧,这些让他受益匪浅。有着同样感受的不仅有与郑光旭同时出国、学习雕塑的李永康,次年赴俄留学、同在列宾美术学院学油画的张谢雄也是其中之一。
和郑光旭一样,能出国学习一直是李永康的梦想。“俄罗斯的文化氛围很适合学习油画。俄罗斯博物馆馆藏丰富,是一片汲取营养的好土壤。”在俄罗斯学习的日子里,李永康总是挤时间上博物馆,流连忘返。
“我于2006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参观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当时正赶上圣彼得堡的极昼,到处是悠闲的人们和美丽的风景。”这座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深深地打动了张谢雄。通过1年预科班的学习,张谢雄考入了列宾美术学院,同样师从奥列格·叶列梅耶夫教授。
在他们3个人看来,俄罗斯博物馆将俄罗斯一脉相承的文化都表现了出来。创作时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可以“取经”的作品,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构图、色彩的不足,受益良多。
然而,俄罗斯博物馆给3位学子带来的不只是绘画技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俄罗斯油画史的纵深解读。“在博物馆待久了,不知不觉就领略了俄罗斯油画的发展过程,潜意识明白自己的创作应该有个怎样的高度。”李永康这样感慨。
当艺术的传播者
谈到在俄罗斯几年的收获,郑光旭用一个“减”字概括:“在作画时,如果把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主题就不突出。只有去繁就简,才能直击人心。”“减”不仅是郑光旭的专业理念,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归国后,郑光旭仍然创作油画,并从事油画教学,“画画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没什么比画画更让我感到幸福。”在他看来,有些画家的痛苦是欲望造成的,把欲望减掉,就能感受到幸福。“回国后,因为办画展有一段时间没有画画了,现在有很多想法。画展之后要先去北戴河画海景。”这是郑光旭对画展结束后的规划。
无独有偶,李永康也在让他着迷的新疆从事着油画教学和创作。“在俄罗斯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这让我明白回国后要如何带我的学生。”把在国外学到的技法和理念带回新疆教给家乡的学生,是李永康一直以来的夙愿。
“现在我想静下心来画画,把这几年在俄罗斯学习的东西好好地消化吸收。我想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当然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张谢雄对自己的创作之路还有很多期许。“艺术需要支持者和传播者,只有让别人看到、感受到,艺术才是活的、有灵性的。”回国后,张谢雄创立了上海俄艺得美术馆和杭州西溪艺得美术馆,并经常举办一些俄罗斯画家的展览。张谢雄说自己不是一名商人,而是一个俄罗斯艺术的传播者:“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俄罗斯艺术,也希望中国的艺术可以在汲取俄罗斯艺术作品中的营养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柳思思 林建荣)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