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型升级”成为热词。过去30年来,纺织印染、机械汽配、羽绒服装、钢构等传统块状经济成为萧山的主要支撑。现在,当不少传统制造商仍忙着和银行融资,或在低价值领域苦苦挣扎的时候,有人却频繁地考察高科技项目、追踪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归博士。一扇新的窗户,开启了萧山民资2.0时代……
1
“做企业,就像转盘上的老鼠,停不下来。”1973年生的沈国锋算是和父辈共同创业的“创二代”,说话谦逊而又沉稳。他领导的浙江振亚控股集团,年产值已从1999年改制时的3000多万元跃升到现在的近10亿元。
直到2006年,“振亚”的主业从没有离开过纺织制造。从最初的涤纶布加工到现在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面料生产,其间先后经过几次大的技改,5000万、8000万、1亿,层层加码。最近的一次技改是2007年开工建设、2009年4月投产的东华纤维制造二期工程,扔进去将近2亿元。
项目上去了,也有让沈国锋挠头的事。“你如果到厂里去看,会被密密麻麻的管道惊到。”沈国锋说,“没办法,2亿元的投资只有14亩土地,只好集约化设计。”在寸土寸金的萧山,尽管是省重点专项工程,也难免受土地制约。
“用人也缺。高端人才缺,普通工也缺。现在的一线工人主要还是靠前些年的老员工,新生代民工不太能吃苦,招不进也难留。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峻。”
沈国锋希望,“振亚”可以在五年后摆脱这种困局,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逐渐从传统纺织制造业抽身。他手头目前有两个“棋子”。2006年、2009年他先后与两个海归博士合作,分别投入近1000万,成立了两家科技公司:“信核数据”和“纽龙生物”。其中,“信核数据”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达到3500万元,并争取3~5年内上市。
2
洪铁钢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万元户”,萧山戴村有名的能人。做建材起家,先后涉足PE管、园林工程等十几个传统制造行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和我一起起家的人,现在大概只剩下5%。”洪铁钢笑笑,“亏得我这人比较‘精’!”
在PE管生产最红火的时候,洪铁钢的员工达3000多人,年产值却始终在2亿元左右。从2004年开始,洪铁钢感觉传统制造业的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他又转身“杀”入房地产业。
洪铁钢的灵活应变体现了萧山老板特有的精明和闯劲,不过,他现在意识到,“传统制造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投资房地产也只是短期行为,只有做高科技项目、不断创新,才能把企业变成百年老店。”58岁的洪铁钢准备用5年的时间再搏一搏。
现在,洪铁钢将其卫士控股集团下属十几家公司、几千号人全“承包”了出去,同时专门成立投资发展部,作为董事长,洪铁钢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好项目。
目前他已锁定美籍华人胡庆春博士和他的高分子分离膜项目。“这个膜不简单,完全是胡博士的专利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引领世界膜技术,在废污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在反复研究吃透项目后,精明的洪铁钢盯住不放,击退竞争对手,出资与胡博士合作建立了卫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9月底,新产品就将面世。
3
任永坚已经开始习惯萧山的生活。
刚来时,他显得“清高”,不苟言笑。和许多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一样,他常常为道路交通不畅生气,不擅长和政府打交道。
现在,他已在萧山申领了身份证,成了新萧山人。身为当地海归人才创业发展促进会首届会长,他差不多快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
任永坚曾经是浙江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1993年赴美留学后,又获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任永坚与存储产品的设计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任永坚主持研发的第一款虚拟存储产品问世不久,就在全球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2002年他又主持了专为法国电讯设计的远程容载方案,这也是目前热门的持续数据保护技术的原型。
2006年,任永坚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豪宅,携妻回国创业。在萧山金城路上的国际创业中心12楼,他的信核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占据了500平方米。沈国锋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了这个主要由海归学子组成的创业团队,占股40%,6名海归创业者共占股60%。虽然拥有较多股份,但沈国锋基本不插手公司日常管理事务。沈国锋相信,这里的80个人未来定能创造“振亚”数千人创造的产值。
“取名‘信核’就是表明我们的一个认识——信息时代的核心是数据,无论硬件软件坏了可以修可以换,但如果信息丢失了要再找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最关键的还是要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储备服务,而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基本上被国外大企业垄断。”任永坚说,中国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存储系统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惟有如此,中国的数据管理与数据安全才能真正“安全”。“这一块市场每年产值在100亿元左右,而我们的目标是做到国内第一。”
4
从杭州到美国再到萧山,从大学教授到科研人员再到企业总裁,每一个角色转变,都充满了对人生价值的挑战。在萧山,像任永坚这样活跃在民间资本前沿的海归面孔越来越多。
来自萧山区人事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在萧山创业的留学人员有130余名,其中8家海归团队与民间资本合资创办的企业,成为萧山区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者。他们正成为推动萧山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与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吸引海归创业相比,我们赶了个晚集,但后劲足,因为萧山的民间资本确实丰厚,并有强大的实业支撑。现在制造业面临发展天花板,政策调控让房地产业风险莫测,对于风险高但市场前景好、回报长远的高新技术产业,民间资本非常愿意介入。民资正把眼光投向回国寻找机会、拥有高新技术项目的‘海归’,相信会掀起一轮‘智资合作’热潮。”萧山区人事局副局长何宣乐观地分析。
采访之际,正值萧山启动留学生创业园三周年。目前,留创园为创业者提供80~1100平方米规格、总面积达28000多平方米的项目“孵化”场所。区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留学人员来萧创业资金扶持、生活补贴、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奖励等。留学人员最高可获得200万元以内贷款的贴息补贴、50万元科研资助、50万元住房补贴和一次性100万元创业资助资金。
“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哪里有最佳的创业土壤、最优的发展环境,哪里就是人才的落脚点、产业的增长点”,何宣表示,政府部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吴妙丽 戴睿云 汤盈楠)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