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16年英国国籍 旅英顶尖符号学家回国做海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放弃16年英国国籍 旅英顶尖符号学家回国做海归

2010年07月21日 10:43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赵毅衡在家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放弃16年英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这让赵毅衡的一些朋友和同事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放弃未免太可惜。”赵毅衡的一位老朋友说。但赵毅衡归意已决。此前在中国讲学的9年里,赵毅衡是拿着英国国籍的海外归国学者、国家985工程特聘专家、四川大学特聘教授。

  “他们都说我是个怪人。”昨天(20日),赵毅衡自嘲说,怪就怪在他决定放弃英国国籍。

  昨天(20日),四川大学人事处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相继证实,赵毅衡的相关手续已经办完。考虑到他在学界的贡献,学校将他的退休年龄延长到70岁以后。

  回归再用10年做个总结

  我喜欢形式理论,但当时国内还几乎是空白,导师建议我出去看看。

  回到国内,希望用10年的时间,为这一生的研究做个总结。

  赵毅衡的家住在格林威治小区31层的高楼上,走进宽敞的客厅,除了满墙的书架以外,最醒目的就是健身器上一副红色拳击手套。每天除了看书,他会抽出时间,练练拳击。这可能是他的生活之中,与世俗联系最深的一个场景。

  在川大任教做研究9年,赵毅衡一直是外籍专家的身份。最近大半年来,除了潜心自己的研究,他最主要的心思就放在了国籍回归上。

  “当时改国籍就是为了方便旅行,在欧美,中国护照的签证太麻烦了,浪费时间。”1981年首次出国,做理论研究,1994年拿到英国国籍,从2001年开始,赵毅衡的工作重心回到国内,他希望用10年的时间,为这一生的研究做个总结。

  赵毅衡在成都生活了9年,却还是一口上海腔的普通话。饮食也是如此,吃川菜必点白菜豆腐汤,夹上菜先往汤里涮一圈,“跟外界接触少,跟研究在一起时间多。”赵毅衡的生活大都围绕着他的研究,而研究则来自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他在29年前第一次踏出国门,“我喜欢形式理论,但当时国内还几乎是空白,导师建议我出去看看。”

  1981年的一天,北京,38岁的赵毅衡拖着旅行箱,独自踏上飞往美国的飞机,他以文学理论硕士的身份,拿到了著名的富布莱特奖金,每年2万美金,当时这数字不小。临走前,外事部门一位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这笔奖金应该是给学者的,你照理还算不上学者……”

  很多年以后,赵毅衡才听说,当年的那个出国机会,还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奖金本来是要给国内一个专家的,临走时他突然病倒了,我才突然接到通知,说走就走了。”

  热议这样的放弃为什么

  有人问,就这样放弃英国国籍,未免太可惜了吧。

  其实我在国籍上遇到的麻烦,国内很多海归学者都有,但很少有人放弃,我只是放得开而已。

  回国9年,但放弃英国国籍却是最近一年的事情。2月15日,赵毅衡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居民身份证。

  赵毅衡的“回归”,在川大校内和业界引起一片热议。“就这样放弃英国国籍,未免太可惜了吧。”不少赵毅衡的朋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免都有些遗憾,因为不少人想方设法要拿到英国国籍都还拿不到,而赵毅衡居然要放弃。

  但更多的是欢迎。“赵教授是国内顶尖的符号学专家,他的回归无疑是学界的一大幸事。”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元说。

  提到赵毅衡的“回归”,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很高兴,“他的档案都是我亲自派人去调来的。”

  赵毅衡突然选择改换国籍,一度引起许多人的议论。但他的想法很简单,“就跟我当年改成英国国籍一样,只是为了方便。”他说,之前在国内,头顶着海归学者的光环,唯一的感受就是——麻烦。

  麻烦,是实实在在的。英国护照上,赵毅衡的名字是“YihengZhao”,他说“现在很多外籍专家的工作重心都在中国了,但因为护照的问题,每年还要到外国呆一段,我拿着英国护照到邮局取封邮件都难。”

  种种麻烦缠身,赵毅衡决定不跟国籍玩了,他的事业在中国,研究成果在电脑中,讨论交流可以在网络和电话上进行,“其实我在国籍上遇到的麻烦,国内很多海归学者都有,但很少有人放弃,我只是放得开而已。”

  人物介绍

  赵毅衡,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于卞之琳先生,是卞之琳先生的第一个莎士比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理论硕士学位,同年获富布莱特奖金,到美国留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现为四川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作品《新批评》,《诗神远游》,《对岸的诱惑》,《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文学符号学》等。1983年的二卷本《美国现代诗选》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诗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