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
【光明论坛】
作者:房红丽(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超幸福的思政课”“这样的思政课太有意思了”……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强国复兴有我”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标志着该项活动的巡演正式启动。当天,近1000名师生代表现场观看,20余万名2024级高校学生通过线上直播观看。这堂搬上舞台的“大思政课”由30余所大中小学的300余名师生共同演绎,通过朗诵、舞蹈、歌曲、情景剧、戏曲等文艺表达方式,全面展现首都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昂扬风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我们培育强大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底气。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和实践路径。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锻造思政课引领力,是落实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思政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功能注入了不竭动能。
坚持政治引领与知识讲授相结合,讲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与世界。“大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与政治属性,提振青年学生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因此,思政课应当是有大格局、大视野的课,应当有助于引导青年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要打造精品思政课,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增进知史爱国知党爱党之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如“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举办首堂场景沉浸式思政大课,将剧本变成课本,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通过师生“共演一出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培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启迪人生、涵养智慧的精神力量。
坚持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体悟相结合,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思政课的活力,提升思政课的张力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上蕴藏着海量的优质资源,这些都为思政课带来新精彩。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价值追求,采用更多元化、互动性、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创新场景再造,利用虚拟仿真、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创设出更加逼真、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情境中,感受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斐然成就,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9日 16版)
理论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17日 15:36:46
- 2024年12月16日 16:36:01
- 2024年12月14日 10: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