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吃了几手菜? 蔬菜流通渠道须“减肥”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北京人吃了几手菜? 蔬菜流通渠道须“减肥”
2010年05月17日 10: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超市蔬菜供应点

  北京 蔬菜流通渠道须“减肥”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全国蔬菜均价在5月2日达到高点,之后连续回落。5月3日—9日,北京蔬菜价格降幅达19.6%,但同期相比仍处高位,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大。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北京市蔬菜生产流通环节发现,除自然天气等因素外,流通环节层层加价是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中间环节——

  层层加码,商场售价可达批发价的近3倍

  “大白菜一块八,萝卜一块五,土豆都两块五1斤了,今年的菜价太贵了。”5月初,在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早市,张先生拎着袋子在市场里转悠半天,也没想好到底要买什么菜。家住延静里附近的一位大妈也抱怨道,她家原来一个月的菜钱现在只能吃半个月。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春寒期较长,影响了北方蔬菜生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些本该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迟了上市期。但记者调查发现,蔬菜价格居高不下,除了天气异常影响等因素外,更多的是流通环节的因素。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对北京市场的菜价颇知底细。他说:“就以茄子为例,新发地市场的批发价为每斤1.8元,到了大洋路批发市场和石门批发市场是每斤3元,到了新世界商场是每斤5元。”

  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副总裁牛新亮告诉记者,蔬菜从地头到餐桌,一般的途径是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社区蔬菜供应点、超市蔬菜供应点等5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加价,推动菜价居高不下。

  有关专家表示,让市民吃上合理价位的蔬菜,最主要的措施是应该减少蔬菜运输的中间环节。比如超市应该加强“农超对接”,和蔬菜产地签订协议,直接从田间地头把新鲜蔬菜运到超市。另外,多在小区增设便民菜店,直接从一级批发市场进货,也可省去中间环节以降低成本。

  生产环节——

  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处弱势地位

  蔬菜价格居高不下,除了流通环节的问题外,一些生产环节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以北京为例,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边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北京的蔬菜供应几乎完全依赖外省市。菜地变高楼,蔬菜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也是影响菜价的因素之一。

  在商务部及许多流通领域的专家看来,国内农产品利益分配失衡只是问题的表面,而实质上则是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弱势地位的整体折射。

  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获得的地头收购价不足零售价的30%,批发价则为零售价的一半左右。终端零售是单位获利最大的流通环节。与批发商、零售商相比,菜农的利润本来就小,但承担的市场风险却最大。一旦某种蔬菜供过于求,批发和零售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利润水平,但蔬菜种植成本是基本固定的,收购价降低就必然使菜农收益受损。菜贱伤农,现在菜贵了,农民的利润仍是最低,利润风险仍最大。

  产销模式——

  “农超对接”可省掉中间环节,实现三方共赢

  4月20日,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天客隆交道口店刚刚开门,上百名顾客涌入店内,抢购莴笋、圆白菜、黄瓜、西红柿、油麦菜等新鲜蔬菜。记者观察,这里的多数蔬菜价格低于早市两三成。

  对于超市的低菜价,一值班经理表示,超市的集中采购直接压低了蔬菜的进货成本。据悉,该超市与北京周边几个蔬菜种植基地合作,包括小白菜、黄瓜、西红柿等常见蔬菜都从种植基地内直接采购,从而保证以最低成本购入蔬菜,最终结果是既让蔬菜种植户受惠,也让市民买到了价格更低的蔬菜。而一般菜市场中的菜贩进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蔬菜批发市场,因此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2008年,国家“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启动,确定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去年6月,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文,确定全国15个省市做“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不是试点城市,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经在尝试这种模式,并深受市民的青睐。

  农业部信息中心应用推广处的负责同志介绍,“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已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农超对接”省掉中间环节,农产品从田头到货架大大提升了流通速度。通过“农超对接”,农户增收,渠道“减肥”,消费者也受益,可以实现三方共赢。

  “农超对接”另一个好处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解决农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难卖、贱卖的问题。与传统农产品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不同,“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指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质量有保证,容易形成市场自有品牌。而农产品要实现与超市的顺利对接,必须在质量安全、品种规格等方面达到超市的标准。这就迫使合作社和农户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路子,加强自身品牌建设。这一过程,正是农业生产方式嬗变的过程。

  商务部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66%的农户认为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希望通过合同收购的农户比例达35%,希望企业收购的农户比重为27%。而在“农超对接”中,超市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契约,形成稳固的供销关系;超市将销售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有效降低市场风险。(记者 张国材)

参与互动(0)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