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8日电 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火车站,定时会有蒙牛的乳品专列从这里发车,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牛奶。如今,内蒙古每年出产的牛奶已占全国奶产量的一半以上。
这仅仅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缩影。
十年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让这片神秘而辽阔的土地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过去十年,内蒙古经济年均增长17.6%,2009年内蒙古预计完成生产总值9000亿元,同比增长17%。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用“突飞猛进”形容内蒙古的发展。而在内蒙古的无数乘着西部大开发“东风”而成长起来的企业中,蒙牛用年均增长率10.4%的“火箭速度”生动地诠释了巴特尔所说的“突飞猛进”。
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这家刚刚迈过十岁庆典的年轻乳企经历了西部大开发完整的十年历程,见证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产品发展的影响,更借助西部大开发推动牛奶从“奢侈品”到日常消费品的历史性跨越。
“西奶东送” 中国乳业史上的世纪大工程
如果说西部大开发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构造了中国能源的新格局,那蒙牛的十年崛起,则成功建造了“西奶东送”这一中国乳业“世纪工程”。
以前,中国是贫奶国家,奶源分布不均衡,盛产牛奶的内蒙古等地,尽管有大量牛奶,由于牛奶保质期短而无法运达全国各地。2000年,蒙牛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利乐枕牛奶,从此开启了中国乳业“西奶东送”的序幕。蒙牛利乐包装牛奶的投产,解决了牛奶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使牛奶的生产与消费不受地域限制,让内蒙古“奶仓”的牛奶流向全中国。
“西奶东送”工程改变了中国人均饮奶状况。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中国人均年饮奶量仅仅不到3公斤,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已经刷新到27.4公斤,实现了9倍的增长。
如今,蒙牛已经从中国乳业第1116位跃居为第一位;2009年,蒙牛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乳企更成功跻身世界乳业二十强,成就了中国乳业的历史性突破。乳业专家说:“蒙牛等西部乳企的发展,打造了中国乳业史上的‘西奶东送’世纪工程,构造了中国乳业的新格局。”
强乳兴农 西部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牛的崛起,更是成为西部经济动脉的新地标,带动了蒙牛总部所在地和林格尔的腾飞,堪称企业和地方经济双赢的典范。2001年,当时尚处于襁褓时期的蒙牛率先倡导将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乳都”,将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走进和林格尔,这座十年前还是受风沙威胁的国家贫困县,如今已经草木苍翠犹如塞上江南,蜕变成西部百强县。数据显示,自1999年成立以来,蒙牛10年累计纳税达40亿元,10年间年均纳税增长幅度更是高居中国乳业第一。
在蒙牛的产业链上,连接的还有百万奶农的生计。在“奶农的利益是产业基础的信念”的基础上,10年来,蒙牛在生产基地周边地区建立奶站3000多个,联结奶农300万,为农牧民累计发放奶款近400亿元,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绿色经济 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作为中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路径。而蒙牛十年的发展之路,更打造了西部大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样板。据蒙牛相关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蒙牛在全国的40多个生产基地,已在生态环保建设方面投入超过4亿元人民币,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2008年,蒙牛更是斥巨资在澳亚国际牧场建成全球最大的畜禽类沼气发电厂,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0万千瓦时的电力。
随着中国乳业的发展,乳企之间的竞技赛更是升级,越发白热化。而在这场竞技赛中,蒙牛未雨绸缪,率先在行业提出“以生态草原建设为基础,全力打造绿色和谐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蒙牛在奶源上的布局已率先完成,并形成中国南北纵深的格局。2009年9月,蒙牛携手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率先在中国成立首个致力于生态草原建设的蒙牛生态草原基金,在绿色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
“将来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持续、快速推进,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专家表示,“蒙牛在生态草原建设上的率先建设行动,为西部企业调整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之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