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粉大举低价进入 国产奶粉举步维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进口奶粉大举低价进入 国产奶粉举步维艰
2009年08月21日 09: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海关得到的数据显示,广东上半年奶粉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了3.1倍,洋奶粉呈现汹涌抢滩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河北等主要奶业生产省份均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国产奶粉积压现象,上半年仅河北一省就积压奶粉1.3万吨。

  记者采访广东省奶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和企业人士了解到,进口奶粉大举进入、国产奶粉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际与国内奶粉市场价格“倒挂”,二是奶制品加工企业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仍未恢复。

  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便宜三分之一

  广东是我国奶粉消费大省,由于本地奶牛数量和鲜奶产量并不大,长期以来当地大批乳制品企业如施恩等,均需要从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采购奶粉加工生产复原奶、酸奶和其他种类乳制品。据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介绍,以往广东企业大部分奶粉是从黑龙江、山西等北方省、区输入,国外进口奶粉也有,但由于价格因素影响,洋奶粉并不占优势,只在中高端市场上扮演主角。

  然而,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发生较大的变化。据黄埔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进口奶粉达到3.3万吨,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1倍,“洋奶粉”呈现汹涌抢滩态势。其中,自新西兰进口奶粉3.1万吨,增长3.5倍,占同期广东省奶粉进口总量的94.6%。

  黄埔海关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价格优势是洋奶粉大举“登陆”的一大原因。自去年12月以来,广东省奶粉月度进口规模均维持在4000吨以上,而进口均价却持续下跌。今年上半年,广东进口奶粉总值7675万美元,增长86.4%;进口均价却为2347美元/吨(约合人民币1.6万元),下降54.9%。而同期,国产奶粉成本价维持在每吨2.4万元,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便宜1/3。

  消费者信心缺失仍是国产奶粉的软肋

  然而,市场人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同价格因素相比,国内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仍未恢复,是造成国产奶粉滞销、进口奶粉激增的根本原因。

  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三有告诉记者,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进口奶粉量的增长,表明广东乃至全国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特别是对需要使用奶粉加工制造的酸奶、复原奶、奶味饮料等需求量还是持续增长的。但从去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直到目前,广东不少奶制品加工企业仍然对使用国产奶粉有“恐惧心理”,特别是一些加工产能大、市场渠道广的品牌企业,往往担心再次遭遇类似的事件,使得企业声誉和信用毁于一旦。

  陈三有说:“不要说现在价格"倒挂",就是进口奶粉价格再涨上去,很多企业可能也不愿意使用国产奶粉,就算企业愿意了也怕消费者拒绝。”

  记者在广州市区内一家超市随机采访了多位广州市民,发现部分市民也确实更愿意消费进口奶粉。而武汉地区对2146名母亲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53%的人表示只购买进口奶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到岸进口奶粉“量增价跌”,但据记者了解,一些“洋奶粉”却在国内零售市场上刮起了“涨价风”,价格上调幅度一般在10%到20%左右。

  陈三有分析说,这可能与夏季消费持续走高有一定关系,有可能到今年冬季消费淡季时还会下调。但也有市场销售人员说,这是因为进口奶粉占据了当前我国中高端奶粉消费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国内奶粉企业已经没有实力和他们展开竞争所致。

  随着北方产奶高峰期到来“倒奶“杀牛”将难避免

  黄埔海关有关人士分析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大量低价奶粉进口,造成了国产奶粉销售雪上加霜。下半年随着北方产奶高峰期的到来,为了保证奶农的收益,奶粉生产企业应当还会大规模生产,届时奶粉积压数量还会增大,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打击北方乳品企业收奶的动力“倒奶”“杀牛”情况有可能大规模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市场人士表示,我国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调整进口奶粉的关税。记者从海关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进口奶粉的关税呈逐步下调状态,从几年前的25%调至去年6月1日起实施的5%。如果适当回调,将缩小国内外奶粉价差,刺激对国内产品的消费。

  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希望通过政府补助差价的方式,实施“奶粉下乡”工程鼓励消费,这是一项举措,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和有关部门最应该做的,还是要通过质量检查、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标准,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恢复国产奶粉的信誉,才是长远解决之道。

【编辑:张艳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