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流传与屈原的困扰 爱国之情"永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端午"的流传与屈原的困扰 爱国之情"永生"
2009年05月26日 13:33 来源:贵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的意思是“初”,“午”的意思是“五”。为什么不叫“端五”而叫“端午”?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便避“五”字讳,把“端五”改为“端午”。按地支顺序推算,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五月则为“午”月。所以把“端五”改成“端午”,也有一定的道理。另外,午时为“阳辰”,五月五日包括两个五,为此“端午”也叫“端阳”或“重五”。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演变于汉魏六朝,定型于隋唐时代,至今风俗依然不衰,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主要的说法有四种。一种是为了纪念屈原,二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三说是为了纪念曹娥,四说是为了纪念张天师。而其中又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比如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风俗,就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纷纷仿效,以饭团为蛟龙所食,又想出用芦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虽然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照样赛龙舟,照样吃粽子,但后来的人们,都能够理解屈原吗?苏东坡在任杭州太守时,曾写过一篇关于端午的词,题为《南歌子·游赏》:“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琼彝倒玉舟。谁家长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去留。”端午节到了,如织的人流,都到石佛院游玩,唱歌的唱歌,宴饮的宴饮。此时此刻,谁会想到屈原?谁会在乎吟读《离骚》?

  是啊,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中国的地盘上,让七个国家并存,就不如统一起来发展更快。当然,秦国可以统一楚国,楚国也可以统一秦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谁的生产力更发达,谁的社会制度更先进,谁就更有胜利的把握。再说,以自杀的方式抗争,也不是“上策”。屈原死了,楚国还不是照样被破?秦国还不是照样统一?人生最宽阔的胸襟,是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只有战胜面临的危机,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屈原。因为他寄托的是一种情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如果“生是另一种死”,那么“死就是另一种生”。屈原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但他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却得到了永生。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一诗中说:“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我们感叹当初屈原的悲壮,也庆幸今朝祖国的富强。(汪金友)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