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明这两天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他的儿子今年小升初,孩子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既没能被“推优”(推荐进入好学校),也没弄个“特长生”(因体育、文艺、科技特长而进入好学校),这样的条件在北京异常惨烈的小升初大战中没有多少优势。为了能让儿子升入一所不太差的初中,甄明正在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关系,帮儿子联系学校。
就在甄明着急上火的时候,他的弟弟甄亮却作出了一个遭到全家强烈反对的决定:甄亮的女儿正上小学5年级,他却把女儿的奥数班退掉了,原因是,女儿不喜欢。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最好,甄亮也不例外。“家里人都说我这样做会毁了孩子,可是我觉得他们那样做才是在毁孩子,我不想把她培养成考试机器。”甄亮说。
甄家发生的争执并非个案。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竞争,很多父母最初给孩子设想的培养目标逐渐变得模糊了。正如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教育从一个完整的过程异化成了一种机械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不可抗拒地被卷入其中,一些人则做着艰难的抵抗。
普通校—重点校—普通校 打一场“我”和“我”的战斗
李梅在出版社工作,自从儿子出生以后便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儿子身上。为了儿子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李梅看了不少育儿书。
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李梅把他送进了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学习压力不大,儿子过得很开心。
儿子上二年级时,李梅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当了父母,聚会的话题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孩子教育问题上。这次聚会让李梅醍醐灌顶,她这才知道,想在北京上一所好初中很难,“要不然就是孩子争气,奥数和英语成绩好,要不然家长就得有过硬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这么介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聚会后,李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得知很多“好小学”学习抓得非常紧,二年级就开始有奥数班,孩子每天都会有作业。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太轻松了。
动用了自己和丈夫的所有社会关系,李梅终于把儿子送进了一所“好小学”,看着儿子抱回来的奥数题和每天记作业的小本本,李梅觉得自己总算对得起儿子了。
好景不长。一个学期后,李梅发现了儿子的变化,以前儿子早上总是兴高采烈地起床,然后催着爸爸妈妈把自己送到学校,放学回来也总是不停地给李梅介绍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现在,儿子早上总要赖在床上,放学后就埋头写作业,“愁眉苦脸的时候多了,咧着嘴笑的时候少了。”李梅说。
李梅心里很矛盾。她分析了自家的情况,自己和丈夫都是普通职员,而且儿子从小五音不全,没有令人羡慕的特长,惟一能指望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李梅坚定了想法,鼓励儿子:“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前途,咱们现在就得吃点儿苦。”
一个周末,李梅走进儿子房间,发现儿子正坐在桌子前面撕东西,走近一看儿子撕的是一本奥数题集,纸篓里已经装满了撕得碎碎的纸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