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爱情 汶川女子改嫁小叔重组美满家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亲情+爱情 汶川女子改嫁小叔重组美满家庭
2009年04月03日 10:12 来源:重庆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说起改嫁小叔后的新生活,李泽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张锦旗 摄)
如果说最初双方结婚多少有点生活压力的话,现在双方已培养出爱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生活所迫

  两个家庭重新组合

  李泽凤是映秀镇中滩堡村头道桥人。30年前,17岁的李泽凤从金川嫁到映秀镇,丈夫叫张全福,生育了3个女儿。“5·12”汶川地震中,正在映秀至卧龙公路进行绿化施工的张全福被滑坡掩埋,不幸遇难,至今仍没有找到遗体。

  “去年5月14日,由于担心下雨导致山体继续滑坡,我们被陆续转移到成都,后来听说郫县的救助站能接收灾区群众,我们就搬到郫县救助站。”李泽凤告诉记者,在这里她们与张全福的弟弟张云一家会合。

  张全福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弟弟叫张云,他们都是同村人。张全福的孩子喊张云三叔,张云的孩子叫李泽凤二娘。在此次地震中,张云一家遭受的损失更惨,张云的妻子、女婿和外孙都遇难。

  “最初是有亲戚在给张云提,说把两个家庭重新组合起来,后来张云给我说了一次,当时我的生活也孤单呀,特别是农村人,没有男人就没有劳动力,女儿们挣钱都只能供自己,我还要拖个小外孙。但我就是怕人说‘男人才死,就耍对象’,更何况张云是自己的兄弟,担心‘嫂子嫁给小叔的闲话’呀!”李泽凤和张云经过了非常矛盾的考虑。

  重新结合

  家人村民都很支持

  李泽凤说,对于双方的婚事,只有张云的一个女儿最初有点意见,认为自己妈妈刚过世,父亲就再婚,是不是变心太快了?张云的意见是,女儿出嫁后,家里连个洗衣服、打理屋的人都没有,因此还是决定要找个伴。

  “管他的,原来就是一家人,两兄弟又是一个生产队的,我们又互相了解。其他再找也不可能,一方面怕损失钱财,另一方面对女儿也怕不好。”李泽凤说,后来所有人亲人都表示支持双方再婚,“只要双方老的快乐,这有什么,娃娃就放心了。”李泽凤的女儿笑着向记者说。

  去年年底,李泽凤和张云正式生活在了一起,虽然暂时没办理结婚证,但按当地习俗,算是结婚了。“没人说闲话,我们会在新房修好后扯结婚证。”说到张云,李泽凤说脾气比张全福要好,张全福以前声音大,急起来要吼人。而李泽凤和张云婚后几乎没有吵闹过,即使有了争执,张云也没有多的语言。李泽凤说,如果说最初双方结婚多少有点生活压力的话,现在双方已培养出感情,还有爱情。

  李泽凤的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在映秀板房开了一家理发店,二女儿和三女儿在外打工。张云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在镇上做生意,二女儿在广东读书。大家住在一起,双方的5个女儿,以前是堂姐妹,如今则成了“亲姐妹”。张云的女儿如今还喊李泽凤“二娘”,而李泽凤的女儿喊张云还是“三爸”。

  “我们喊她们改口,但女儿们说改不过来了。”现在,倒是李泽凤的小外孙已习惯喊张云“爷爷”了。

  “5·12”汶川地震后,映秀镇几乎一半的人口因地震去世,大部分家庭痛失亲人。地震10个月后,现实的压力,逼迫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重新回到生活的轨迹,部分人开始结婚、重组家庭。

  采访手记

  结婚

  如春天雨露

  李泽凤是个热情的中年妇女,尽管她说有些难为情,但还是大方地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杨伟则谢绝了记者的采访,“我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私生活”。在记者居住旅社附近的一间板房墙上,有一则匿名男士的征婚启事,这则启事对配偶要求很低,甚至有轻微残疾都可以接受,但征婚者希望对方能有生育能力。

  据映秀镇政府提供的数据:震后映秀新婚的有41对,有一婚,有再婚,也有复婚。41对结婚的数据,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急于办理结婚证。地震给这个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留下了伤痛。对于痛失亲人的映秀人来说,疗伤最好的“药”就是重组家庭。家庭如春天的雨露,让新的生活在重压的泥土下破土而出。(记者 仇峥 实习生 秦岭 四川汶川县映秀报道)

    相关新闻

    父子兄弟

  先后再婚

  前不久,27岁的杨伟和新婚妻子张学梅到桂林出席了大型婚庆活动———“山水婚典”,同时张学梅怀上了他们的新生命。

  杨伟是再婚。汶川地震期间,他的母亲、妻子、弟媳、侄儿、侄女总共有6人遇难,他在映秀镇、银杏乡的两个汽修厂被毁了。张学梅是外地人,经人介绍与杨伟结婚。

  陪同记者一道采访的映秀政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杨伟新婚的同时,杨伟的父亲杨云林、叔叔杨云青都有了老伴儿。杨云青现在的老伴儿叫刘明玉,是马尔康粮食局退休干部,因为看到了杨云青在映秀小学9天9夜救人的事迹报道后,决定与杨云青共伴晚年。目前杨云青和刘明玉在映秀经营了一家饭店自救。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