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密云旅游券一天有效
市民感觉“不方便”
10万张密云景区门票今起面向北京市民免费发放。记者今晨走访多个发票网点发现,市民对于申领门票比较积极,但也反映领票和使用有点“不方便”。
9点钟开始,密云景区门票在北京市内十家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开始接受市民申领。想要门票的市民需要先填一张表格,登记身份证等个人信息,然后挑选日期和景点,方可获票。
在位于华远街的农村商业银行西单支行,早晨银行一开门,就有市民前来申请领票,但由于系统出现问题,有些市民填表等待了将近半小时也没能领到票。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计划是本周发放下周门票,每天每家景点的“配额”仅有10张,门票的“有效期”也只有一天,而且门票只能凭本人身份证申领,不能代领。
近两个月来,琳琅满目的各类旅游消费券突然出现在北京市民面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放和即将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城市已有十余个,其中杭州、苏州、成都等地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这几个城市的消费券也都使出大手笔。以成都发放的“熊猫金卡”为例,每张金卡包含11个景区免费门票,其总价值为708元,按照计划中发行1500万张金卡计算,全年减免门票金额将会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言必称优惠但又存在诸多不便,这到底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算账
个人
相当于打了8.3折
旅游消费券究竟价值几何?尽管北京尚未开始使用旅游消费券,我们仍然可以从外省的实际情况来算算细账。两名来自上海的游客,便在网上晒出了杭州旅游消费券的体验“账本”。
在两天时间里,这两名上海游客先后游览了“柳浪闻莺”景区(免费),雷峰塔(门票80元,抵扣20元)、岳庙(门票50、抵券10元)、印象西湖(门票440元,抵券110元)、住宿(596元,抵券140元)、飞来峰(门票70元,抵券10元)、灵隐寺(60元)、虎跑景区(30元),同时还在高银巷某餐厅就餐(消费88元,抵券20元)等。连同来回的车费、餐费,两人总共消费1813元,抵券310元,实际为拉动内需贡献了1503元。从折扣比例看,相当于平时旅游打了个8.3的折扣;从旅游景区的所在城市来说,310元的消费券带来了1503元的消费,拉动效应为1比5。
地域
杭州月增游客五成
中国人民大学赵锡军教授表示,由于旅游券针对性比较强,能够较好地刺激旅游相关行业如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在产业链上出现“乘数效应”。
杭州旅游消费券发放仅1个月,拉动效应已初步显现;携程旅行网相关数据显示,3月前往杭州旅游的人数同比去年增长50%,此外,千岛湖、临安等大杭州板块景区,旅游人数亦放量大增,同比增幅最高达100%。
携程旅行网度假业务总监唐一波透露,目前参加杭州自由行的客人,大多在出行前仔细阅读了使用说明,做好了周密计划。他分析指出,一般而言,4月起才正式进入杭州旅游旺季,由于杭州旅游局不断简化结算手续、加强商家培训、规范使用流程,大大方便了游客的使用;同时,大幅优惠更刺激了游客的出行意愿,从而强势拉动整个大杭州地区的旅游消费。携程杭州游提前火爆,除了自由行方式日益普及的因素影响外,近一半的增量来自于旅游消费券拉动。
意见
用券未必省钱
“有工夫申请消费券,还不如研究研究打折机票。”每年都要旅游三四次的高女士表示,把消费券用在身边的旅游项目还可以考虑,但如果是远途旅游,现有的几款消费券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实惠。
“11个景点听起来诱人,但真要都去一遍,住宿费、交通费要花多少钱?”高女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以成都旅游一周计算,住宿费、交通费就需要超过2000元,而省下的门票钱只是几百元,对于没有旅游打算的人,这点优惠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平时喜欢自助旅游的不在乎这点优惠,平时不旅游的人,即使有消费券,花的钱也要比跟团走多。”
而各地旅游消费券的发放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高女士的想法。携程旅游网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虽然“杭州旅游消费券”在该网站免费发放,但从北京出发的杭州线路销售情况来看,消费券并没有带来拉动作用。
“每消费40元,可使用一张10元的旅游券。按照这个条件,加上往返路费,要把这300块的杭州旅游券花完,得贴上三四千块,噱头!”北京一位市民在网上评论说。杭州翠筠青年旅舍的工作人员介绍,杭州旅游消费券发放后,约有一半旅客会使用消费券,不过其中大多数旅客来自长三角地区,北京旅客似乎并不了解消费券的使用。
“优惠力度”换“消费欲望”
“旅游本来就不是基础消费需求,想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腰包,恐怕很难做到。” 动辄上亿元的消费券额度,让人觉得各地旅游部门是动了真格的,不过消费券究竟会产生挤出效应还是乘数效应,仍没有定论。
“除非消费券能打5折或更低,我才会重新考虑出游计划。” 高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网友的意见,想要消费券真正起到作用,最好的办法还是用“优惠力度”换“消费欲望”。而优惠范围和配套设施的优化,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越多的景点和酒店加入优惠范围,越能让人产生消费的欲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