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春节的七天长假,在“除旧迎新、吉祥欢乐”的春节主题中悄然离去。对中国人来说,春节绝不仅仅意味着“休息”和“放假”,它更多的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结。
这种情结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令人回味无穷。于是有人兴奋、有人快乐、有人悲观、有人沮丧,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人静不下心、干不了活,更有甚者,有人会因心理失衡而引发悲剧发生。
以良好的心态回归日常生活,是健康理念的一个内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的基石是由四个方面组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前三个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并实施于行动,对心理平衡许多人的理解还存在误区。
比如,常见的焦虑症、强迫症,就是因为一些人在春节期间错误地理解送礼,他们不是按照我国的习俗,送健康、送友谊、送快乐……而是盲目地攀比,结果送礼送得自己经济紧张,影响了节后的生活。还有的担心送得不合适,又要让人说闲话;不送又怕得罪人。于是,送的对不对、送的周全不周全,是否还有该送的没送等问题困扰着人们,由此引发节后的恐惧和烦恼,虽然知道已经过完节了想也没有意义,但就是克制不了自己,因此上班后整天无精打采的。此种情况需要当事人调整认知。
还比如,节日聚会时,看到他人经济条件好,衣着打扮比较入时,而自己的衣着很一般,于是就不愿意和人家说话,甚至找借口提前离席。即使勉强留下来也是闷闷不乐,很扫亲友的兴。这种状态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如果,在节后这种情绪依然存在,甚至越来越重,请立即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否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再比如,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聚会时,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诉说亲情、友情、和爱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憧憬未来的幸福。此时,大多数人不以职务、金钱、地位来炫耀自己,但是有部分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恋心理严重,不停地炫耀自己,贬低他人,让在座的亲朋好友高兴而来,扫兴而去。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心理不成熟和心理失衡具体表现,也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如果节后还对此事耿耿于怀,说明当事人的心理康复能力较差,需要求助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心理疏导。
还有春节后,许多人依然沉迷在喝酒、打牌、上网中,不愿上班,即使上班了也表现萎靡不振,不爱说话。曾有调查资料显示,半数白领春节过后有上班恐惧症。
那么,怎样以良好的心态过好节后的日子呢?
首先,储备心理资本,有了心理资本人就能遇事不慌、举止得当、宽容大度、顺其自然。
什么是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1)为对工作、对生活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乐观态度(3)对未来充满希望(4)对困扰自己的问题和不如意的现状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去解决或改变。
其次:
1、按照日程安排工作和生活,不要给自己的懒散找借口,常给自己心理暗示“节已经过完了,该恢复常态了……”
2、如还有亲友需要拜访,一定要提前打招呼,免得不请自到或扑空,引起双方心理上的不满和猜疑。拜访尽可能安排在周末或周六、日,以免体力不支。
3、多参加集体活动,适当有些“从众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矫正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
4、与人交谈时,多倾听,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尽可能不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树敌、不随意挖苦和讽刺他人,保持沟通顺畅,信息多,便于对事情做出正确选择。
5、每天有适当的户外活动,利用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6、节日后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和食盐的过量摄入。
7、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能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向”三者协调统一,有利于正确理解领导的意图,有利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春节后的心态调整,是健康和工作的需求,既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也需要个体的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