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创业
出国前兰海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回来,但是回来后干什么,她的内心并没有答案。一次,课堂上兰海质疑了导师的一篇学术论文,他听完兰海的观点后欣喜地说:“兰海,你思考后的创造力太让我吃惊了,而我一直以为中国孩子不是这样的。”在获得了极大满足的同时,兰海的内心又很不服气:中国孩子怎么了,中国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随后在德国目睹和亲身感受的教育方式,强烈地刺激了兰海。大街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红绿灯,而过往的车辆都放慢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让幼小的孩子练习独立过马路。大学课堂上,教授和学生会为一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的目的不是在寻找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不受约束。
第一次接触统计学,兰海让妈妈从国内寄来了大量相关教材,结果发现根本用不上,原因是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强调的是如何计算,而国外的统计学更多的是强调这些数据代表什么,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兰海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所谓尖端人才在国外做的是基础数据分析,而拿着这些数据去创造价值的是外国人。
在课程实践期间兰海接触了更多案例,也促使她有了更多思考。“我梦中多次出现一群群欢快奔跑的孩子,可他们总是外国孩子。”兰海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培养孩子?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那样的教育?
思考后的结果,便是兰海“狂妄”地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来为孩子们创造这个环境,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健康地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妈妈去德国参加兰海的毕业典礼,很希望兰海能继续完成博士学位后再回国。兰海却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她想毕业,她想立刻回国干点什么。导师内波教授在毕业典礼上郑重地对兰海妈妈说:“这个领域的毕业生,95%的人去做了研究,只有5%的人能去做实践工作,兰海就属于这5%。你放心让她回去,我会给她留着所有的东西,她随时都可以回来。”
2002年底,兰海从慕尼黑大学毕业,回到北京创办上濒教育中心。7年来,先后有2000多个孩子来到这里。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可以对如何解决巴以冲突问题进行像模像样的讨论;在活书阅读中,孩子们学习如何“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如何在丰富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贵州,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山区的学生筹集新学期的学费;在罗马,孩子们待了5天,全部是步行,没有用车,罗马城被“踩”了一遍;在巴黎,孩子们的全部交通工具就是地铁……
带着孩子走向世界
打开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是上濒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带着这样的理念,兰海每年都会带孩子们去国内和世界各地旅行。每到一个地方,常常是孩子们自己决定交通工具和乘车路线。在巴黎,因为天天研究地图和乘坐地铁,孩子们回国后都自豪地告诉父母:“下次去巴黎,我可以给你们做向导,那边我熟悉。”兰海说,我们希望孩子们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像当地人那样去乘坐交通工具。
带孩子们去法国之前,兰海给德国的导师发了策划方案,导师很快提出了疑问:你们在卢浮宫待2天吗?我知道中国有不少孩子在学画画,但是在艺术欣赏方面,还是有些差距。兰海告诉导师,出行之前肯定会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比如给孩子们介绍法国文化、卢浮宫的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等等。
因为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识作支撑,孩子们到卢浮宫后特别投入,有的孩子还干脆席地坐下,开始临摹卢浮宫里的雕像。离开时,他们还自觉地用餐巾纸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屑。一位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特地过来询问孩子们是哪个国家来的,并伸出了大拇指:中国孩子,真棒!
兰海说,当我们把自由和信任还给孩子时,他们的无限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反而更容易学会责任、控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兰海回国后一直跟导师内波教授保持着联系。内波教授在后来给兰海的信中写道:“你不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有多优秀。我非常赞赏你敏锐的观察力、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高度的创造力。你是如此成功,你一定要为自己感到自豪。”(郜云雁)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