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呼吁给母语学习松绑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学院国立教育学院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不论支持还是不支持降低母语的比重,最重要的是给母语学习松绑,建立学习华文的环境,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王惠说,语言学有一个“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指的是人们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跟学习第一语言不一样。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情感因素的影响,若学生没有自信或感到焦虑,他就不能吸收教师所教的内容。对那些英语背景的新加坡本地学生来说,华文是第二语言,若在没有或较少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他们就比较会喜欢华文、开心学习。
此外,人们也可能高估了考试在推动学生学习上所扮演的角色。王惠指出,他们两个月前在一所邻里中学针对28名中三快捷源流学生做的调查显示,虽然有53.6%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华文成绩而学习,但也有42.9%和32.1%的学生是因为有空闲的时间,或为了增长华文知识,而阅读华文刊物。
国大中文系研究语言学的李子玲副教授则认为,提出减少母语的比重,主要是为了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过她认为,大家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问题,就是小学要如何教好华文,而不是降低比重。她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考?要如何让考试内容跟课程内容挂钩,让学生认为他们有学习就能考得好?她指出,目前华文考试并没有做到这点,因此学生觉得华文考试吃力,是一种负担。
另外,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级研究员周清海指出,新加坡有普及的双语环境,但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他一向认为,有能力发展华文的,教育体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奖励,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让他们发展。
不过,有的学生可能在各科表现很好,只是华文这科不行。他说:“小六会考母语所占的比重,具有惩罚的意义,对于这些无法达到程度的学生,我们可做的是设法通过调整教学法、课本内容等,鼓励他们学习华文,而不是惩罚”。
学前教育多用华语
王惠认为,考试比重下调,对家长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她前面提到的调查,25%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华文读物而阅读,35.7%的学生则在父母鼓励下阅读华文刊物。她说,小学生在学习上最受家长影响,若父母对华文学习的态度正面,购买读物给孩子,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和提高成绩。
另外,教师也更能发挥主动性,比如设计更活泼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她说:“以前老师要跟着考试跑,现在可以跟着学生兴趣跑。调整母语比重不会影响小学生华文基础,但前提是,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跟得上。”她说,如果教师和家长以为没考试就不用努力,那么华文水平就会下降。
三名受访的学者都认为,学生学习华文,不能只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等也有责任。
周清海提出,家庭是奠定孩子华文基础的核心,新加坡的年轻家长多数都有华文基础,孩子上小学前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讲华语,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才学习,他们会碰到很多困难。
另外,他和李子玲都建议开办更多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学前教育中心,因为托儿所、幼稚园通过玩乐学习,学生通过儿歌、故事、表演、唱歌等学习华文,对华文就不会陌生,小学学华文时就不会有负担。
周清海还建议通过讲华语运动、高层领袖多使用华语等,让整个社会形成学习华文的风气。
从实用角度和交流上来说,王惠和周清海都认为,一般新加坡人现在只需能听和说华语就足够了,而要能用华文阅读就必须懂得更多词汇。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三学生只有约1万5000个词汇量。王惠指出,要好好阅读文章或报章,其实需要约1万8000个词汇,才能在没碰到什么生词的情况下享受“阅读的乐趣”。
王惠不主张把注意力放在考试的比重,她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学习华文,所以她建议应该要求所有学生在初级学院继续修读华文,不一定要考试,只要有学习华文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否则会出现“语言磨蚀”的情况,词汇量下滑,浪费了之前10年的华文学习。(陈能端 王珏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