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中国学子关注"两会":用理性爱国的视角思考(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在韩中国学子关注"两会":用理性爱国的视角思考(3)
2010年03月04日 16:26 来源:神州学人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勇同学则瞄准了和群众关系极为密切的医疗和住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如果我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会向中央集中反映医疗改革和住房问题方面。希望通过两会,能够使大众的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状得以改善或彻底解决;另外,希望中央能够关注到现在中国的楼市房市的非正常涨价的现象,制定并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案,使我们的所有普通百姓都能够居有其所,最终实现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刘文锐也对住房问题表示了高度关注,并结合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从电视剧《蜗居》火遍大江南北的客观现实就可以看出,住房难的现象在中国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根据各大网站所做调查,房价居高不下是近年来人们的最大困扰。如果不能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刘文锐结合自己法律专业的优势,谈得很深入:“2009年是中国反腐倡廉的高峰期,也是中国高官落马较多的一年。多名省部级干部由于违法违纪也被予以查处,这说明反腐倡廉不是空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反腐行动的展开和反腐力度的加大,百姓在拍手称快的同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增加了信心。”最后,刘文锐和其他同学一样,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就业问题。“我最想提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已经采取了大学生村官等措施促进就业,但是仍然无法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期待这次两会在解决就业难问题上能有新突破。因此,如果我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将向中央反映住房房价问题、反腐倡廉、就业等问题。”

  当问到“就今年热门话题(如房价与房地产调控、反腐倡廉、教育公平、低碳经济等),你有怎样的看法?”时,海外学子结合亲身经历及国内外见闻,也谈出了他们的观点。张雷生认为:“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义务,强调发展和普及低碳经济是各个国家的共识,其中,高校核科研院所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大有作为,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资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反腐倡廉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和得力武器,是决定人民群众民心向背的重要基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快速推进的今天,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是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世界各个政党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更是我党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是党的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化和理性化、正规化的表现,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决定。”

  王璋倩则结合自己家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父母都是农村里面出来的,他们可以说是奔出来了,我听过爸爸说他小时候捡破布、报纸等废品来凑足学费,现在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们正在回报这个社会,心系家乡捐款修路通水通电等等,可是我觉得靠个人的力量能帮助多少人?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 现在高校里农村来的孩子不到30%。农村孩子占的比例还远远不够,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会让一般家庭承受起来有负担,加上现在的学费那么高,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实在是太难了。韩国的学费也高,但是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在财政经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早几十年都是全免费的,政府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相对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王勇对于目前正在实施的新型医疗改革抱有很高的期望,并指出了医疗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王勇表示,“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久了,感触最深的还是国内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首先从医疗服务体系上来看,国外的医患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在医生的眼里患者至上,一切围绕患者服务,而国内还存在着很多看病难的现象,患者为了治病而对医生施之以利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发生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因为值班医生的渎职行为导致的患病婴儿不治身亡的例子给我感触尤深。在国外,这种事情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不会有医生面对患者而置之不理的现象。另外,国内医院里的医生可以和医药及医疗器械供应商甚至药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种种不正当的背后交易,给国家和患者造成损失的事例也比比皆是。而在国外,这些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层层把关,让医生根本没有机会插手这些过程的机会。再说说医疗保障体系,就我所在的韩国而言,只要加入了国民健康保险,基本上就不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即使对于我们外国人而言也一样。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但是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我希望能够看到国家出台一个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