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也被称为以汉语文字为根基、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留根工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对华侨华人而言,关系着子孙后代的繁衍发展,于中华民族而言,则是灵魂命脉的维系与传承。
印度尼西亚,全球除中国外拥有最多海外华人的国家,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1966年,华文学校被全面取缔,直到1998年才解禁。解禁以来,印尼华文教育有如枯木逢春,各种自发的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可是印尼华文教育中断了32年,4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普遍不会华语,重新恢复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匮乏。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我(江门)市充分发挥侨乡优势,通过内外合力,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办学,积极开展华文教育工作。至今为止,已先后派出多批“文化使者”到印尼支持华文教育工作。近日,《江门日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我(江门)市赴印尼进行华文教育支教的“文化使者”们,听他们讲述印尼之行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华文教育的感情。
五邑大学的翦伯象、成慧芳夫妇
充当使者传扬中华文化
2008年,五邑大学的两位教授翦伯象、成慧芳夫妇受广东省侨办、五邑大学、华南师大的委派,前往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华文教学与交流工作。他们在印尼支教期间,出色地完成了“文化使者”的使命,并与印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我们在印尼期间,感触最深的是当地华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听说我们来支持华教事业都非常激动,对我们充满信心,满怀希望。”翦伯象回忆过去一年的支教经历说。
尽管印尼气候炎热,但是在当地华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翦伯象、成慧芳夫妇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虽然生活工作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但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处处感受到当地华人对我们的爱。”成慧芳说,“印尼的华人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因为爱国,所以也爱我们”。
因材施教创新教学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是刚刚组建的一个汉语本科大学,这里就是翦伯象、成慧芳工作的地方。由于学校成立时间仅1年多,学生人数不多,目前有700多人,将来招生规模将扩大至1000人左右。
学校设施先进,设有4个年级,共9个班,其中8个班的学生是华人子弟,1个班的学生是友族人(当地原住民族)。“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听说写读等专业课程,还有书法、唱歌、舞蹈、武术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翦伯象负责汉语阅读和书法等文学类的课程,成慧芳则负责的是听读说和舞蹈等语言类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翦伯象、成慧芳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华人学生不懂汉语,面对的是一群汉语水平“零起点”的大学生。“学生素质情况并不是我们之前所预想的那样,与自己教学水平完全不相符。”针对这一情况,翦伯象、成慧芳和另外7位老师按照各自的长处进行分工执教,把学生分为快、中、慢三类进行授课,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难题。
分工执教很快就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学校举行的4次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以70分为合格线,4次考试的合格率分别是88.3%、85.7%、91.2%、80.2%。两个学期的期评成绩合格率为97.4%、97.1%。
成慧芳还自豪地告诉记者,2009年5月10日,她所带的学生华春桑荣获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印尼赛区第一名,自己也荣获最佳辅导老师奖。
这些奖项都来之不易,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作为一所刚刚成立的学院,几乎没有名气,却在有22所大学角逐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这是对9位先进华文教师的辛勤工作和创新教学的最好回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