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陈志武
当“加快经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标题在媒体上密集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马上想到:要建很多工厂和楼房,要扩大产能,要做更多的投资。但事实上,当生产能力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发展至少不完全等于产能的扩张,而更多的是围绕生活的幸福,围绕消费空间的扩大,还有特别是金融交易的深化。换句话说,过去这种国家控制生产资料、控制资本,做这些大项目,产能扩张,做到一定的时候,就必须要慢下来,发展的重点必须转移。最终的目标还是围绕着人们幸福的最大化。
发展到现在,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模式也到了一个瓶颈口,到了一个没有选择的转折点。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在1952年即国有化之前,中国的民间消费相当于当时GDP的69%,我们说美国人太喜欢花钱了,但是美国今天的民间消费是相当于GDP的71%,所以跟1952年时中国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差不多。当然,我要强调,那时候的中国经济更多的是为了温饱而去从事生产、从事经济活动的,因此,差不多所有的收入都是围绕吃住穿来的。但是到1978年的时候,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45%左右,到1993年继续下降到42%,到最近,民间消费下降到相当于GDP的35%。也就是说过去五十几年,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民间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跟民间消费比重相对应的是政府开支。在1952年时,政府消费相当于GDP的16%,到最近则上升到30%左右,翻了一倍。
所以,我们总体上看到中国的两个趋势,过去60年,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在直线下降,而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是直线上升。这两种趋势不管是计划经济时,还是改革开放期间,都没有改变。
我们可以比较其他国家。比如说,美国从1952年到2004年,民间消费占GDP比重从期初的65%上升到最近的71%。美国的政府消费在1952年时跟中国那个时候的相对水平差不多,相当于GDP的16%,到最近美国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0%~11%之间。或许我们说美国太富,中国不能与其相比。那么,我们看看巴西,因为巴西人均GDP虽然是中国的两倍,但是它比美国要低很多。巴西在1950年时,民间消费相当于GDP的51%,到2003年民间消费上升到GDP的60%,在2001年和2002年是64%~65%。在1950年,政府消费相当于GDP的22%,到2003年还是保持在22%的水平。
中国经济转型,必须扩大国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我2008年10月去巴西的时候,一次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他说:巴西政府一旦有钱,不是去想到把他们的机场、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做好,而是想怎么把这钱分给老百姓,发给老百姓去花。而中国目前却相反。
政府主导的经济倾向于基础设施和大工业项目,国有主导的经济对资源、对工业品的需求最高,会远远高于对消费品、对民生服务业的需求。为了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和工厂,对各方面资源的需求会更高,然后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更严重。这是一种偏向资源、能源的需求结构,是一种以消耗型为代价的增长。
但如果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使消费随之增长,则将引导生产领域更多地侧重于消费品和民生服务品,看淡工业品。由此带来对第三产业和对轻工业的发展,这不但对资源、能源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利用,并且在增加就业机会上也是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说到底,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建设,更重要的是人的终极幸福。
(摘自《中国改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