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文教育基地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为进一步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华文教育的指示精神,规范、有序地推进上海的华文教育工作,发挥上海侨务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综合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华文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上海市政府侨办和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在本(上海)市设立37个“上海华文教育基地”,成为上海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坚强后盾。
与中华文化“亲密接触”
“寻根中国 相约上海”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纪实
在“华语热”席卷全球的同时,海外华侨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学习华语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近年来,由(上海)市政府侨办组织开展的“寻根中国 相约上海”夏令营活动,让更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在祖(籍)国的怀抱里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活动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培育侨务未来资源
对从小生长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来说,中华文化既神秘又陌生。消除文化隔膜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亲身感受,与中华文化来个“亲密接触”。
每年4-5月、7-8月,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汇集上海,参加“寻根中国 相约上海——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这项活动至今已举办了8年。近三年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法国、英国、德国、瑞士、丹麦、芬兰、瑞典、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塞尔维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汶莱、缅甸、印尼、莱索托、南非以及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63名华裔青少年来到上海参加夏令营活动。
2009年7月,因为受全球流感的影响,原本夏令营已决定取消,但挡不住海外的迫切要求和参与热情,依然有200多位海外华裔青少年汇聚上海。虽说只有短短的5天,但营员们记住了“世博”和“上海”。无论是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远眺世博会建设工地以及露出依稀身影的“中国馆”,还是参观外滩、滨江大道、洋山深水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这些海外孩子们惊叹:上海比他们想象的更美丽、更Modern!“做一天上海人”,让来自海外的孩子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在上海同学陪同下度过一天,对上海的了解和体验更直观。临了,孩子们说“明年我要和父母一起来上海看世博会”。
“小手牵大手”,夏令营活动已经成了许多海外华侨华人每年暑假的固定安排,已经成了父母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难得机会。随着夏令营活动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对中国有过初步了解的华裔青少年将成为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注重专题突出特色
海外华裔青少年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为了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活动融入祖(籍)国的文化,市政府侨办通过特色鲜明的专题夏令营来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吸引力。
“汉语和中华文化夏令营”是为东南亚国家华裔青少年设立的,为期2-6周,期间营员们将重点学习汉语、历史、地理还将尝试书画、篆刻、武术、舞蹈、茶艺、剪纸、珠算、烹饪等课程,由此激发营员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文化采风夏令营”则以中文基础较好的各国作文竞赛优胜者为对象,听文化讲座、与作家交谈、外出采风、进行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各国华裔青少年在中文的家乡体验生活、感受文化魅力,从而鼓励他们继续学好中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世博夏令营”、“音乐夏令营”、“武术夏令营”、“乒乓夏令营”——越来越多的专题夏令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
夏令营的成果是收获感动
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夏令营的收获见诸于用各种文字书写的“上海见闻”、见诸于开闭营式的代表发言,也见诸于他们的行动。
2007年来自英国帝国理工的郝若晨说:“过去一直觉得不敢用汉语和中国人交流,学习兴趣也不高,但来到上海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所以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学中文,将来再到中国来!”
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5月菲律宾学生在上海参加夏令营,在听到“5.12”大地震的消息后,五十多位学生立即自发募捐,从本不多的零用钱中省出来,成为市政府侨办收到的第一笔海外学生捐款;7月份举行的夏令营闭营式上,市政府侨办邀请了来自四川灾区的羌族学生雷晓凤一起参加。晓凤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希望,在场的海外华裔青少年都被她的勇敢与坚强所打动。他们与晓凤手拉手唱起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当场捐款人民币7464元,委托市政府侨办转交给更多灾区学生。整个活动现场的组织者们都被海外华裔青少年的爱心之举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同根同源的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还是那位英国姑娘,在2009年夏令营闭营式结束返回驻地的路上,向全车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倡议:“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一起唱中国国歌吧!”此时,已不需要再多的表达,连司机的脸上都是满含热泪的微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