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温州会馆:几代温州人拼出海外"第一馆"(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新加坡温州会馆:几代温州人拼出海外"第一馆"(3)
2009年12月02日 10:04 来源:温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三代人 

  寻访“温州根”“温州情” 

  如今,第三代新加坡温籍青年,虽然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但是,血脉里流动的乡情基因,仍让他们对温州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余世雄长大成年以来的印象中,温州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直到90多岁高龄的爷爷、老侨领余心畴先生准备回乡安度晚年之时,余世雄的温州情结才变得越来越浓郁。几次陪同爷爷回乡的过程中,他看到温州的巨大变化,令他萌生报效家乡的热情。 

  “爷爷20多岁时离开家乡,老来总难忘叶落归根;爸爸七八岁时就离开温州,对家乡的感情不如爷爷;到我这一代,乡情的概念就更淡了。”他说,在家里,爸爸与爷爷用温州话交流,而他则只能听懂一半。除了爸爸、爷爷的温州朋友们,余世雄对温州的记忆不多。 

  也正因此,温州会馆现在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修复年轻一代温州后裔心中出现断层的“温州情结”。 

  会馆一楼大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照片,其中有一组特别有意思,名为“温州小吃烹饪比赛”。会馆妇女组主任谢美柳说:“我们每人做一道菜,端出来尝,看谁做得最好吃。”有的做敲鱼,有的做麦饼,有的做江蟹生。谢美柳的拿手菜是肉冻。当问及谁的菜最抢手时,七八个人都不约而同指向副会长郑孟钒:“诺,他做的松糕,味道好兮好。” 

  小吃里有抹不去的家乡味。会馆组织这样的活动,年轻一代也都很喜欢来参加,这是他们与“温州”最好的联系方式之一了。 

  更多的年轻人还参加了会馆举办的温州话培训班。郑孟钒自告奋勇担任授课老师。他说:“没有教材,我就从各种书里找出对应的白话,一字一句地教。”每年新春团拜时,会长都会事先写好一段祝福的话,请15岁以下的小会员上台来讲。当然,写的是中文白话,讲出来则必须用温州方言了。做床垫生意的会长陈冠亨还备好丰厚的礼物——一张价值800新加坡元的名牌床垫,奖励给讲得最流利的小会员。 

  谈到“温州根”“温州情”,陈冠亨还不忘拿出2007年2月的一份《联合早报》,报纸上刊登了一篇让•平与新加坡温州会馆同乡共叙乡情的报道。陈冠亨说,那几天,加蓬共和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让•平访问新加坡时,携妻子和外甥探访温州会馆,认祖寻根。同为温州人的后裔,同样的血缘使得让•平与温州会馆的同乡相见甚欢,他们一起品尝新加坡华人独特的新春佳肴“捞起”——陈冠亨指着照片介绍。照片中,十多张笑脸盈盈,十多双筷子聚拢,“捞起”浓浓乡情…… 

  86岁“高龄”的温州会馆,已把培养年轻的接班人提上日程,以期年轻一代能早日负起继往开来的重任,林亚弟的30岁的儿子最近成为温州会馆最年轻的董事。因此,会馆的不少活动越来越蓬勃有朝气,卡拉OK、气功班、讲座、节庆等,几乎月月有活动,每次活动都吸引不同年纪的同乡积极参加。 

  现在,直接与间接参与会馆会务的新一代温州后裔正越来越多。在这里,他们重温故乡情,重听故乡事,重闻故乡音,重品故乡味……“第一个海外温籍侨团”今天丝毫不显苍老,她不断焕发出独特魅力,给予一代又一代温州游子以家的温暖。(马玉瑛)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