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兴盛告诉我们:发展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孔子学院兴盛告诉我们:发展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3)
2009年11月19日 17:49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才紧缺,教材编写是发展瓶颈

  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全国主要高校已经培养和正在培养专门进行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高级人才。但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缺口很大。

  特别是教材的问题急需解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贺阳教授表示,当前的国际汉语教材建设还不能满足孔子学院教学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孔子学院现在的发展。

  “从孔子学院的反映和驻外使领馆的情况反映来看,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多语种的教材还比较缺乏。过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大部分是针对英语国家的,对词汇的注释、语法点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介绍都用的是英文。”贺阳说。

  贺阳指出,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开展的形势下,这种教材就不太适用了。因为很多国家官方语言和母语都不是英语,如果语言是英语,会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现在多语种教材的编写是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发现一些很重要的国家,像法国、德国、日本,他们都反映缺少适用于他们国家母语的教材。”

  对此,贺阳建议,新编教材时要尽量做到用多语种来编写。同时,将优秀的主干教材、国内外都比较有影响的英语版教材翻译成多语版,这样也可以使优秀的主干教材使用范围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

  此外,国际汉语教材的本土化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贺阳说,同样是英语国家,可能因为当地的国情不一样,民族文化不一样,对汉语学习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英语地区目前使用的英语版教材很多,但这些国家也提出来需要本土化的教材。”

  贺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赖志金的认同。她以德国为例说,一般中国出的汉语图书,德国当地的本土老师教起来就觉得有问题,因为都是英文的翻译,有一些不够准确。她表示,本土化的教师需要中洋结合,因为有些注释在德国要适合德国人的习惯,在法国要适合法国人的习惯。

  贺阳也指出,本土化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合当地的需要,在解释上要适合当地的习惯。他建议,编写本土化的教材,比较好的途径应该是利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国内的汉语教师能够和当地的汉语教师合作来编,再逐步过渡到由当地本土化的教师来编。“换句话说,国际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应该是积极推动的一个方向,因为只有本土化才可能最终使汉语的国际传播获得巨大的发展。”(韩士德 谢天武)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